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语言习得理论.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语言习得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国际汉语专业课知识难点考点解析4.1 教育学引论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的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排斥人的主观思想或思维活动,建立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B 认知学习理论 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强调学习中认知机制所起的作用,着重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变。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P159)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按学习的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想学习 E、多重辨别学习 F、概念学习G、原理学习 H、解决问题的学习(前五种属于行为主义,后三种属于认知学派。 )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 B、领会 C、获得 D、保持 E、回忆 F、概括 G、作业 H、反馈加涅还归纳了学习应达的五种结果,也就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E、态度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学习:则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A、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一种有意识行为。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学习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D、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大量练习和模仿。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其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P157)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p159) 2、先天论(P161) 3、认知论(P164) 4、语言功能论(p166)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有正迁移(促进、积极作用)和负迁移(阻碍,也叫干扰)之分。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2.中介语假说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特点(P169)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科德于 1967 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内在大纲的反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这一顺序也并非完全按照语言形式的难易。4.输入假说克拉申归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A、习得与学习假说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的。B、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C、监控假说克拉申认为,人脑中有两个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系统。有意识的系统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在言语行为中只起到监控作用。这种监控只是很小的纠正,是微调,是为了使说话显得更完善,对交际不是很重要。D、输入假说第一,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克拉申用 i+1 表示。第三,克拉申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E、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都被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过滤作用,成为“情感过滤”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一些心理因素。5.普遍语法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可以再定值。学习初体现第一语言参数规则及偏误,之后逐渐把第一语言参数进行调整或重建。也有研究证明,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6.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P179)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C、习得的过程不同 D、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E、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热线:17521023199(同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