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2018考试大纲749_教育学基础综合.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湖南师范大学2018考试大纲749_教育学基础综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49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 约 120 分中国教育史 约 60 分外国教育史 约 60 分教育心理学 约 60 分4)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70 分简答题: 7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05 分分析论述题:5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125 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本考试大纲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选拔合格生源。引导考生全面理解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学原理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2、理解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性质、内涵和历史变迁。3、熟悉并掌握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和教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班级管理和教育科研等。4、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考试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学(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教育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成的过程。(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引导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形成。(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法定为一种义务;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出现。(四)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一)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的功用。(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21 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多元文化。(二)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全球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三)教育走向人本以人为本:当下教育的现实呼唤;提升人性:当代教育走向人本之路。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六、学生(一)儿童观的演变小大人:儿童作为成人的延伸;儿童的发现;走向儿童本位。(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学生的教育需要;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三)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权利与责任。七、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职业在西方的历史;教师职业在中国的历史。(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责任。(三)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在条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途径。八、学校(一)学校的变迁学校的产生;学校在中国的变迁;学校在西方的变迁;当代学校的特点与趋势。(二)学校性质学校作为教学的场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是“专业学习共同体”。(三)学校结构学校结构类型;学校结构体系;学校结构变革。(四)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的自主发展。九、课程(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内涵与意义课程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途径;课程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参照标准。2、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二)我国中小学课程1、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凸显能力;联系生活;紧跟时代;关注情感。(三)教材及其使用教材、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教材的结构;教材的使用。(四)校本课程的开发1、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意义弥补国家课程不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树立大课程观;转变教师角色;提升课程开发的专业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十、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心理品质。2、教学过程的特点特殊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3、与教学相关的理论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现代教学理论。凯洛夫:苏联传统教学理论。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情感教学理论。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二)教学的准备1、了解学生2、设计教学目标和进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编写教学方案(三)教学方法及其有效运用1、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自学指导法。 2、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1、班级教学的组织建立班级行为规范;合理使用领导者权力;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2、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3、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忽略不计、非语言提醒、正面表扬、言语提醒、合理惩罚。(五)如何评价教学1、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成绩评定的试题编制;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2、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 十一、德育(一)德育活动的内涵德育的内涵与意义;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及其规律。(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理论代表性人物的重要德育思想。(三)德育的基本方法1、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德育方法的运用;德育方法的变革(四)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的内涵;实施正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十二、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一)体育活动体育的内涵与意义;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二)美育活动美育的内涵与意义;学校美育活动的基本任务;学校美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学校美育活动的途径;学校美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三)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的内涵与意义;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内容;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途径。(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涵义;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十三、班级管理(一)班级与学生发展班级的历史;班级的特征;班级的教育功能。(二)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班级管理的目标;走向班级自治。(三)班主任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途径。十四、教育科研(一)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二)基于校本的研究校本研究的内涵;校本研究的必要性;校本研究的三种力量。(三)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的内涵与过程。(四)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合理表达;研究是一种态度;在研究中解放教师。中国教育史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教育事件、教育史实、教育人物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理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3、能够运用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考试内容:一、绪论(一)教育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史的性质;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史的功能和价值展现性功能;思辨性功能;应用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二、中国传统教育的缘起和奠基(一)中国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二)六艺教育与稷下学宫六艺、学在官府、学在四夷、官师合一、稷下学宫、期会;稷下学宫的性质、功能和办学特点及其对后世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三)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庶富教、学而优则仕、文行忠信、善端说、恶端说、染丝说、三纲领、八条目、 论语 、 六经 、 大学 、 中庸 、 学记 、劝学孔子教学内容思想的特点;孔子教师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个体作用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及其特点;墨子“述作结合”教育原则思想及其现代借鉴价值;孟荀人性论及其教育作用思想异同比较;孟子“大丈夫”人格及其标准;荀子教学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荀子的教师思想及其评价;学记教学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庸教学过程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中国传统教育的建立和拓展(一)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独尊儒术、 五经 、 对贤良策 、 白虎通义 、 熹平石经 、师法家法、五经博士、 五经正义 、 开成石经 、 师说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进士、设科射策、常科、制科、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与方法。(二)学校制度的建立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讲堂、都讲、次第相传、圣化、五经课试法、晋国子学、宋四学、总明观、梁五馆、门人、弟子、六学一馆、四门学、崇玄学、束修礼。唐代教育制度的特点。(三)汉唐时期的教育思想贾谊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董仲舒的“圣化”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韩愈的教师思想分析评价。四、中国传统教育的完善和式微(一)官学的完备与衰微学田制、三舍法、 四书 、 三经新义 、 州县学敕令格式 、升斋等第法、积分法、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 、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蒙古字学、监生历事制、六堂肄业制、六等黜陟法、社学、义学、八股。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二)书院的兴起与衍变书院、会讲制、讲会制、朱张会讲、鹅湖之会、 白鹿洞书院学规 、东林书院、漳南书院。北宋、南宋的主要书院;漳南书院计划的主要内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