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研究生考试705《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研究生考试705《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进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二、考试要求一方面要反映教学大纲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力争具体化、规范化;对学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次。识记是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理解掌握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把知识系统化;应用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三、参考教材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参考用书:1 教育原理 ,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2 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19次印刷3 教育学 ,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 教育学李清雁、林永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四、考试形式:闭卷五、说明1、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考虑试题的内容和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2、在能力层次方面:识记占30%,理解掌握占50%,应用占20%。3、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时间为180分钟。六、考试内容(知识要点)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理解)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 “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识记)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识记)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识记)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4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理解掌握)(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识记)(一) “教育”的词源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二)教育的定义1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二、教育的构成要素(识记、理解)(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三、教育的本质(理解掌握)(一)教育的本质问题(二)教育本质的论争(三)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四、教育的发展历程(识记)(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理解)(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掌握)(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三、教育与现代化(一)教育与现代化(识记)1教育现代化的内涵;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二)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识记)1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 2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3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41995 年的“科教兴国战略”5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6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应用)1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3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识记)(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智力发展理论3道德发展理论4需要层次理论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掌握)(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1遗传素质的定义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环境的内涵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的内涵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的条件(四)个体因素1个体因素的内涵2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生生活与学校生活(理解掌握)(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七)学习压力的形成与对策第五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识记)1教育目的的定义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作用(理解)(三)教育目的的类型(理解)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3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识记)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掌握)(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三)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识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理解)(三)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应用)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用)(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第六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一)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识记)2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理解)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识记)(二)学校教育制度(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3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4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及变革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理解掌握)11951 年的学制21958 年的学制改革3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教师的概念(识记)2教师的地位(理解)3教师的作用(理解)(二)教师的职责、角色和形象(理解掌握)(三)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解)(四)教师的专业化(识记、理解)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2教师资格制度(五)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应用)1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内涵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内容3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过程4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二、学生(识记)(一)学生的基本属性(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权利2学生的义务(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三、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识记)(二)师生关系的特点(识记)(三)师生关系的类型(识记)(四)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识记、理解)(五)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理解)(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策略(应用)第八章 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识记)(一)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二)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二、课程类型(一)课程类型的概念(识记)(二)主要的课程类型(识记、理解)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识记)(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概念2课程目标的特征3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识记、理解)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三)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取向(识记)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理解)(四)课程评价(识记、理解)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2课程评价的功能3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理解掌握)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用)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第九章 教学一、教学概述(识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主要任务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识记、理解)(一)教学理论的概述1教学理论的概念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3教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认知教学理论3情感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述1教学过程的概念(识记)2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理解)(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应用)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四、教学模式(识记)(一)教学模式概述1教学模式的概念2教学模式的特点3教学模式的结构(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模式2发现教学模式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4暗示教学模式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识记、应用)(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识记)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二)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理解)1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2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教学方法(识记、应用)(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6练习法7参观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识记)(一)备课(二)上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