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考研 红 皮书 系列之 ( 2021 年考研) 地质学 专业分析与备考指南 理工考研公众号 咨询热线: 400-000-3363 内部资料 免费传阅 - 2 - 目 录 第一章 专业介绍 . 5 一、学科介绍 . 5 二、二级学科 . 6 三、考试科目 . 6 第二章 高校排名及介绍 . 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9 南京大学 . 10 北京大学 . 11 西北大学 .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2 浙江大学 . 12 中山大学 . 13 中南大学 . 14 吉林大学 . 15 兰州大学 . 16 成都理工大学 . 17 合肥工业大学 . 18 中国海洋大学 . 19 长安大学 . 1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20 中国矿业大学 . 21 云南大学 . 22 第三章 本专业热点问题汇编 . 23 第四章 各高校 2019 年招生录取情况 . 39 第五章 各高校 2020 年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 41 - 3 - 第六章 地质学考研院校考情分析 . 56 第七章 本专业出题规律和难度解析 . 60 第八章 名校考研经验汇编 . 66 【 2019 年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考研经验】 . 66 【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地质学考研经验】 . 69 【 2019 年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第四纪地质学考研经验】 . 72 【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学考研经验】 . 75 【 2019 年北京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 . 77 【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经验】 . 79 【 2019 年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经验】 . 83 【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经验】 . 87 【 2019 年南京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经验】 . 88 【 2019 年南京大学矿床学考研经验】 . 91 【 2019 年吉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考研经验】 . 93 【 2019 年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 . 96 【 2019 年兰州大学地质学考研经验】 . 99 【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考研经验】 . 102 【 2019 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工程学考研经验】 . 104 第九章 地质学名校考研真题汇编 . 106 2019 年同济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 106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 108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结晶学与矿物学考研真题 . 110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考研真题 . 111 2018 年南开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 112 2018 年西南大学地质学基础考研真题 . 113 2018 年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学考研真题 . 116 2018 年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 118 2019 年中山大学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 119 - 4 - 2019 年沈阳农业大学 842 地质学基础考研真题 . 120 2019 年河北工程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 122 2019 年河北工程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真题 . 123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水文地质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 124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学考研真题 . 125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基础考研真题 . 126 2019 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考研真题 . 127 第十章 本专业复习时间安排 . 128 - 5 - 第一章 专业介绍 一、学科介绍 地质学发端于 17 世纪后半叶。 1669 年,丹麦人斯泰诺( Nicolas Steno)提出了著名的叠覆律,成为现代地层学研究的基础。继 18 世纪水成论和火成论的大讨论之后,莱伊尔( Charles Lyell)发表“地质学原理”( 1830-1833),提出渐进均变的现实主义观点“将今论古”,并与居维叶( George Cuvier)提出的“灾变主义”观点( 1796, 1826)展开了辩论,成为影响地质学发展的基础思想。 19 世纪后半叶提出的槽台学说、造山运动论和矿物结晶学理论快速发展,促进了采矿业的兴起。 20 世纪初,地球化学研究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发展,促使以槽台学说为代表的固定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活动论及其他学说活跃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国际地球物理年研究及后继的各项全球地球科学研究计划开始执行,并成为常规活动 ; 60 年代的海底扩张说和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完善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并使之从静态研究发展为动态分析,突出全球性论证,推动了地质学研究的全球化;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质学发展的精细化、定量化。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开启了人类对岩石圈内部复杂动力学过程的新探索,是地质学革命性的飞跃。板块构造理论注重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强调固体地球演化与资源分布、环境演变之间的联系,深刻地影响了地质学的研究模式和学科视野。一方面,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 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完善,提高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探究水平;大陆科学钻探技术和高温高压实验以及地震层析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质构造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机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对重要地质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进一步拓展了地质学家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全球变化、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研究业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地质学更加关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贡献,努力实现对 全球演化的机制、趋势和未来- 6 - 状态的精确预测,探索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形成规律与探测理论。 地质学将更具开放性,通过与相邻学科广泛而深入的交叉融合而不断发展。地质学立足于野外和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进行详尽的分科研究,也开展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引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概念、以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在与相关学科的深度沟通中发展形成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例如:化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生物学、能源地质学、全球变化、行星地质学、地质灾害和防治等。 地质学的应用性日趋增强,它在生产实践和经济 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要求,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起到战略性的先行作用。环境保护和地质资源利用必须开展各项研究,如荒漠化的防治、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优质淡水与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国土资源的区划与管理、地质灾害的预测等,都与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和支持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地质科学的发展关系到人类智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也是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动力。 二、二级学科 地质学的学科代码为 0709,属于 07 地质学考研的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有: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070902 地球化学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含:古人类学 ) 070904 构造地质学 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 三、考试科目 ( 1)全国统一考试的初试日期由国家教育部公布, 一般 是 12 月的 倒数第二个 周末; ( 2)考试的初试科目为四门: 科目一 101-思想政治理论( 100 分);科目二 201-英语一或 203-日语;科目三 65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 ;科目四 947-岩石学 或 877-地球化学或 807-地史学或 948-古生物学或 808-构造地质学基础 。- 7 - 每门科 目的考试时间为 3 小时,考试均采取笔试方式; ( 3)初试的政治理论和公共外语科目,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考试科目 可选用全国统考科目也可 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 - 8 - 第二章 高校排名及介绍 评估结果 学校名称 评估结果 学校名称 A+ 南京大学 C 中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山大学 B+ 北京大学 C- 中国海洋大学 西北大学 兰州大学 B 吉林大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 17 所,本次参评 15 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 22 所。(注:评估结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B- 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C+ 中国矿业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 9 - 2019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于 2019 年 10 月 30 日正式发布。 生物学学科排名共有 18 所大学上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和 南京大学 位列三甲,完整排名名单如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2019 年排名第一 ,总分 1352 分)中国地质大学是以地学为特色,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和信息技术为主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是1952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目前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坐落于风景如画的东湖之滨,南望山下。 地球科学学院始于 1952 年北京地质学院的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1995 年由地质系、地球化学系和地质力学教研室组建而成。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如李四光、袁复礼、张席禔、王炳璋教授,冯景兰、尹赞勋、王嘉荫 、张炳熹、王鸿祯、杨遵仪、袁见齐、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刘宝珺、丁国瑜、杨起、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张本仁、金振民、莫宣学、高山等院士在此任教,为我院(系)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高级干部。还有著名科学家,如丁国谕、张本仁、刘宝珺、马宗晋、孙大中、欧阳自远、傅家谟、张弥曼、叶大年、秦蕴珊、李廷栋、殷鸿福、汤中立、金翔龙、马瑾、戎嘉余、钟大赉、陈旭、金振民、莫宣学、高山、马永生、李家彪 23 位两院院士。 地球科学学院现任院长章军锋教授、党委书 记王甫。 地球科学院发展目标:坚持标准,追求卓越,探索地球科学奥秘,谋求人地和谐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院。 2013 年 5 月地球科学学院获批湖北省试点学院,积极探索以激励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优化和学术卓越为核心价值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地学人才的协同创新和国际化视野培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2019 年排名第二 ,总分 1049 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建有研 究生院的 33 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 工程 ” 建设的大学。它的前- 10 - 身是创建于 1952 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 1952 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它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 1991 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 1999 年改称现名。在 60 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 求卓越的良好风尚。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学大师,赵鹏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张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学院士、高山院士。 60 年来,我院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余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 南京大学 ( 2019 年排名第三 ,总分 988 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地球科学系基础上于 2008 年 1 月正式成立。目前学院设有三个系: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水科学系和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 170 名, 其中,中科院院士 6 名、教授 68 名、副教授 4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 人、讲座教授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2 人(其中海外 3 人),国家教学名师 1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5 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2 个,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3 人。 九十多年的历史中,学院秉承“爱国奉献,真诚团结,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高素质、宽基础,有创新潜力”的一流地质人才。历经近百年不懈努力,至今已培养大批优秀地学精英,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数处于国内高校前列。 目前培养地质学(基地班)、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古生物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地质工程等专业(方向)本科学生。设“地质学”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