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考博招生专业目录.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考博招生专业目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1 海洋与大气学院一、学院简介海洋与大气学院历史可追溯至国立青岛大学时期(19301932 年) ,时任校长杨振声“倡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现辖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并与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全院现有教职工 120 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3人,博士导师 26 人。海洋与大气学院以物理海洋学和大气科学为主干学科, 各个招生方向主要研究各种尺度的地球流体运动和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海洋科学及其它学科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海洋与大气学院不但开展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从事涉及海洋与大气学科的应用研究。经过七十余年的积累,海洋与大气学院形成了一支水平高、实力强、潜力大的学术队伍,及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海洋与大气学院是我国唯一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紧密相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是海洋学家和海洋气象学家的摇篮, 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活跃在国内外海洋与大气科学的前沿领域。学院拥有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 个硕士点,4 个博士点,2 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具备卫星地面接收站、东方红 3 号调查船为基地的海上流动实验室,以及大型风-随机波 -流实验水槽等实验条件,构筑了三维立体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平台。学院图书室藏书量达到 30 余万册,中外学术期刊 200 多种。另外学院还拥有设备齐全的气象实习台站,以及大量的海图、天气图、气候图集及海洋调查资料等。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院制定了新的学科发展规划,描绘了学院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个办学历史悠久、学术阵容强大、学位授予层次齐全的海洋与大气学院,将以培养海洋和大气科学英才为己任,发扬光荣传统,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开创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研究的新时代。2二、招生专业目录联系电话:0532-66782372 联系人:马老师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全日制拟招生人数非全日制拟招生人数专业基础知识笔试科目070600 大气科学01 海洋气象学 傅刚02 气候动力学黄菲李建平03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预测 李春04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郑小童05 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 吴立新06 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 罗义勇07 地球系统多圈层耦合模式和同化,地球系统可预报性研究 张绍晴08 大气环境 盛立芳09 海气边界层物理 盛立芳14 02249 大气科学类专业综合(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和高等天气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01 海浪与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 吴克俭02 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吴立新罗义勇陈显尧鲍献文兰健陈学恩王伟陈朝晖林霄沛张钰乔方利35 22257 物理海洋学专业综合(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流体力学和物理海洋学)303 浅海动力学 江文胜吕咸青04 海气边界层过程与海洋遥感 赵栋梁05 海洋内波与混合赵玮杨庆轩王彩霞06 极地海洋动力学 史久新07 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动力学 李建平马晓慧08 地球系统模式及可预报性 张绍晴0707Z2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01 海洋资源管理 何广顺02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 余静4 12258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综合(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学和海洋管理概论)注:加者为校外博导。各专业均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招生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未达到 “申请-考核”制外国语条件的考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国语(1001 英语)考试且成绩达到学校要求。三、综合考核方式与内容(一)专业基础知识笔试(二)面试包括业务考核、外国语考核等内容。1.业务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学科前沿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综合素质。每位考生需准备 10 分钟左右的 PPT 汇报(包括个人学习与工作经历介绍、公开发表的文章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所报考学科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等) 。2.外国语考核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达到本专业的外语要求,包括听力和口语测试。 四、综合考核总成绩综合考核总成绩根据专业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计算得出,总成绩及任一项成绩出现 60 分以下者,不予录取。面试成绩=业务考核成绩80%+外国语考核成绩20%(面试成绩、业务考核成绩和外国语考核成绩均采取满分百分制) 。4综合考核总成绩=专业基础知识笔试成绩50%+面试成绩50%。各专业按录取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五、参考书目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Joseph Pedlosky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Springer-Verlag, 1979,1987伍荣生著, 大气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2 版,ISBN:7-04-010427-X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张霭琛,桑建国,潘乃先编著, 大气物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1 版,ISBN:7-301-06301-62247大气科学类专业综合(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和高等天气学)丁一汇著, 高等天气学 ,气象出版社,2005 年第二版,ISBN:9787502939267Joseph Pedlosky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Springer-Verlag, 1979,1987叶安乐,李凤岐编著, 物理海洋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 1 版,ISBN:7810260618 2257物理海洋学专业综合(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流体力学和物理海洋学) 吴望一编著, 流体力学 (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年 8 月第 1版,ISBN:7301001983; 吴望一编著, 流体力学 (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 3 月第 1 版,ISBN:7301001991叶安乐,李凤岐编著, 物理海洋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 1 版,ISBN:7810260618冯土筰,李凤岐,李少菁编箸, 海洋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6 月第 1 版,ISBN:704007267X2258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综合(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学和海洋管理概论)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ISBN:781067447;张润秋,郭佩芳,朱庆林海洋管理概论,海洋出版社,2013 年,ISBN:978-7-5027-8694-6六、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1.吴立新 联系方式:0532-82032852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1.发现温室气体增暖将显著增加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的振幅和发生频率;2.发现即使达到巴黎协定约定的 1.5 度增暖,极端厄尔尼诺的发生频率仍将持续增加约 100年;3.系统地提出了热带三大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2017-2019 年在Science、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 等 SCI 源刊共发表论文 37 篇。在研项目及经费:1. 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8200 万,2016-2020)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0 万,2015-2019 )3. 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 1622 万,2017-2019 )2.李建平 联系方式: ljp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121 篇, 其中 SCI 论文 111 篇,CSCD 论文 8 篇。编、译著 2 部。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 12 次,担任分会主席或大会共同主席 20 次。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东亚季风动力学及其预测等,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成功用于业务预测,对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和推动业务预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气候动力学和可预报性方面:建立了非定常外强迫下气候的全局分析理论;创建了定量度量可预报性期限的非线性局部李雅普诺夫指数(NLLE)理论;提出了最优数值积分的逐步调整法。在东亚季风变化机理和预测方面:揭示了环状模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从高中低纬相互作用角度,提出了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成功用于业务预测。研究成果被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中国气象局等业务部门使用,为业务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成果被 Nature 评为亮点、以及被 Nature Geoscience 杂志特别报道。提出的 NLLE 可预报性理论、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等成果被 Elsevier 出版的大气科学百科全书第二版 ENCYCLOPEDIA OF ATMOSPHERIC SCIENCES收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3) 、其他奖励 10 余次。在研项目及经费:1. 2019.08-2021.12: 主持基本科研业务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课题“热带太平洋观测关键区的动态设计及海洋大数据融合同化” (立项编号:841962009) ,109 万元;2. 2017.01-2022.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北极与热带系统协同影响欧亚大陆极端事件的机理” (立项编号:41790474) ,385 万元;3. 2017.01-2020.06: 主持国土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太平洋- 印度洋与亚洲季风的相互影响” (立项编号:GASI-IPOVAI-03 ) ,1445 万元;4. 2016.07-2021.06: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外部强迫和内部变率在全球变暖停滞中的作用” (立项编号:2016YFA0601801) ,650 万元;5. 2016.01-2022.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扰动位能在东亚夏季风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可预报性” (立项编号:41530424) ,283.78 万元。3.罗义勇 联系方式:yiyongluo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6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1) Yingying Wang, Yiyong Luo, Jian Lu, and Fukai Liu, 2019: Changes in ENSO amplitude under climate warming and cooling. Climate Dynamics,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18-4224-1.(2) Fei Shi, Yiyong Luo, and Lixiao Xu, 2018: Volume and transport of eddy-trapped mode water south of Kuroshio Exten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doi:10.1029/2018JC014176.(3) Yiyong Luo, Fukai Liu, and Jian Lu, 2018: Response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rmocline to climate warming. Ocean Dynamics, 68: 1419-1429. https:/doi.org/10.1007/s10236-018-1209-x.(4) Yiyong Luo, Jian Lu, Fukai Liu, and Oluwayemi Garuba, 2017: The role of ocean dynamical thermostat in delaying the El Nio-like response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o climate warming. Journal of Climate, 30: 2811-2827, doi:10.1175/JCLI-D-16-0454.1.(5) Fukai Liu, Yiyong Luo, Jian Lu, and Xiuquan Wan, 2017: Response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to El Nio versus global warming. Climate Dynamics, 48: 935-956, doi:10.1007/s00382-016-3119-2. 在研项目及经费: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6002,海洋涡旋对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环流圈年代际变化的调整作用,2017/01-2020/12, 72 万元,在研,主持。(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6006,海洋涡旋在亚南极模态水形成和输运过程中的作用,2020/01-2023/12,62 万元,在研,主持。(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8YFA0605702,海洋动力过程在南大洋热量吸收和输运中的作用,2018/05-2023/04,240 万,在研,主持。4.傅 刚 联系方式:fugangouc.edu.cn招生专业: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气象学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近三年主要从事海上爆发性气旋的研究,2018 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的研究” 。在本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太平洋上爆发性气旋发展机理的研究”(41275049)资助下已经毕业博士研究生 3 人, 毕业硕士研究生 8 人。2018 年出版海洋气象学一书,2019 年已经发表论文 4 篇。2019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4 日参加国际 19th Cyclone Worshop, 交流了学术思想。在研项目及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的研究” (41775042) ,经费 80 万元。5.黄 菲 联系方式: huangfouc.edu.cn招生专业: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极地气象与气候,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7近三年(2016-2019)发表学术论文 22 篇, 其中 SCI 论文 12 篇;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围绕中国极端天气气候对全球增暖和北极快速变化的区域响应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揭示了中国冻雨和极端低温等极端天气气候变化与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影响机理。在研项目及经费:1) 2016.1-2019.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极放大的关键区反馈机理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 (41575067) ,83.26 万元2) 2019.7-2024.6: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影响北极未来变化趋势的关键过程、情景与效应” (课题编号:2019YFA06007004) ,321 万元6.李春 联系方式:lichun7603ouc.edu.cn招生专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预测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揭示 ENSO 影响南海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全增增暖 1.5C 背景下 PDO 和 NPGO 的变异特征及其三维空间结构;西风急流波导在中国南方冬季降水中的作用。在研项目及经费:全球增暖 1.5 度下年代际变化机理、预测及碳排放路径,85 万物理海洋与气候(二期) ,20 万7.郑小童 联系方式:zhengxtouc.edu.cn招生专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论文 12 篇,其中 SCI 论文 10 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3 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1 项。在研项目及经费:1. 南北半球气候不对称变化对 ENSO 的调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经费75 万元。2. 南大洋表层增暖迟滞成因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项目经费,270万元。 8.盛立芳 联系方式:0532-66782083招生专业:气象学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环境,海-气边界层物理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8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异常对中国冬季区域性雾霾有重要影响。在研项目及经费:2 个基金项目,2 个军队项目,经费约 150 万9.吴克俭 联系方式:0532-66782270 / kejianwu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浪与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 SCI 论文 6 篇。在研项目及经费:80 万元 10.鲍献文 联系方式:0532-66781827招生专业: 物理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环流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致力于我国陆架海、近海与海湾的水动力与物质输运方面的研究。在我国陆架-近海环流、近海-海湾潮动力学、陆架波动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在渤海环流、黄海暖流、南海沿海流等陆架-近海环流结构及其机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同时发展并建立了适应陆架-近海-海湾的精细化数值预测模型系统,合作研发了近海-海湾泥沙输运耦合模型、污染物输运及水质生态耦合模型等,并形成了以近海-海湾研究特色、集水动力-泥沙-污染物运移多过程耦合研究方向;通过开展近海-海湾水动力和物质(泥沙、污染物)输运的过程观测、机理研究和模型研制工作,组建了一支在我国海湾动力与环境研究方面的技术优势团队,并参与世界港湾研究计划。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技术奖。在研项目及经费:目前承担了国家重点基金、海湾 973 项目、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海洋能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12 项,科研经费 5000 万。11.江文胜 联系方式:0532-66782977 / wsjang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浅海动力学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1)获得了模型海域变湍粘系数下的三维潮流解析解。2)在狭长海湾中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地形陡峭度决定拉格朗日余流的分布结构。3)建立模型海湾中三维潮致拉格朗日余流控制方程组的数值求解方法,发现斯托克斯漂的湍粘性效应项是余流生成的主控因素。4)实现水槽中三维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 PIV 直接测量。5)建立湾内增水分布形态分类的定量化方法,并解释了湛江湾内风暴潮增水形9态的形成机制。6)数值研究了未来 50 年青岛沿岸风暴潮增水的情景,应用到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中。主要在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湍流非线性对拉格朗日余流的影响研究,76 万;(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街区尺度的城市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系统的研究,100 万。12.赵栋梁 联系方式:0532-66782362 / dlzhao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气边界层过程与海洋遥感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大气稳定性对海-气界面通量的影响,分析了从低风速到高风速的海面拖曳系数影响机制,讨论了海浪能量耗散、湍动能耗散率和气体交换速率之间的关系。在研项目及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浅水情形下波浪对大气和海洋底边界层的影响(41876010) ,直接经费 62 万元。13.兰健 联系方式:0532-66781820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环流与气候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在研项目及经费:分析了南海深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揭示了该气旋式环流的驱动力来源于吕宋海峡的深水溢流,并基于位势涡度积分约束解释了该驱动机制。分析了南海深层环流和吕宋海峡深水溢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了南海深层环流季节变化的信号来源于吕宋海峡深水溢流,而非上层海洋的季节变化。在研项目及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印度洋副热带模态水年际变化特征及机制研究” ,经费 85 万。14.陈学恩 联系方式:xchenouc.edu.cn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研究方向:海洋环流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南海内潮、内孤立波生成、传播的三维性特征,定量刻画了大振幅高模态内孤立波的浅化及其伴随的非线性变化过程;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开展了其他中尺度海洋动力学过程研究。1) Yuan, Grimshaw, Johnson, Chen Xueen, 2018, The Propagation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ver Variable Topography in a Horizontally Two-Dimensional Framework. JPO, Vol 48, P283-300.2) Shengquan Tang, Hans von Storch, and Xueen Chen, Atmospherically forced regional ocean simulations: Scale-dependency of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JPO, 2019103) ZENG Zhi, CHEN Xueen, YUAN Chunxin, TANG Shengquan, CHI Lequan, A numerical study of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ype-a and type-b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9.在研项目及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课题“规范化海上试验技术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构建(2016 年 9 月 2020 年 12 月) ”,负责人, (编号:2016YFC1401301) ,601 万15.吕咸青 联系方式:66782971招生专业: 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动力学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近 3 年在数值模型与观测资料的有机结合及观测资料分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对传统调和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非平稳潮汐调和分析方法(EHA ) ;并将其应用于验潮站资料、内潮潜标观测资料和河流潮汐资料的分析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顶尖和权威)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Ocean Modelling,Deep-Sea Research I,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Tellus A: Dynamic Meteorology & Oceanography,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等发表论文 26 篇。在研项目及经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4023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6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806214) 。16.赵玮 联系方式:053266786311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内波混合近三年主要研究成果:基于自主研发的系列深海潜标,在南海成功布放系列潜标 400 套次,目前在位潜标 42 套,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潜标观测网,形成了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长期连续组网观测能力。开展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相互作用研究工作,提升了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现象与机理认知水平。基于南海潜标观测网长期连续观测数据,以南海内波与深海环流为核心,以混合、中尺度涡等动力过程为纽带,开展了南海多尺度动力过程观测研究。在内波方面,系统建立了南海东北部内孤立波的生成、传播、演变及消亡全过程的特征及规律,捕捉到了迄今为止全球海洋最大振幅(240 米)内孤立波,探究了 ENSO、黑潮入侵、中尺度涡对内孤立波的调控机制;在深层环流方面,探明了巴士海峡深水瀑布的水源特征,精细刻画了巴士海峡深水瀑布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异及流量特征,证实了南海深层西边界流的存在并发现其显著的 90 天周期振荡特征。基于上述成果,2016 年来在 JPO 等国际顶尖及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