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考研复试经验.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考研复试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考研复试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电影文化传播考研复试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这几天有很多同学询问复试经验。别的专业我很难说,就我就读的专业来跟大家说清楚。仅供参考。文学系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我们去年的复试情况是这样的:16 人参加面试,录取 7 人。面试从上午 9 点持续到下午快 4 点。每个人的面试时间不等,多的长达 45 分钟,少的不到 20 分钟。老师的问题多数比较简单轻松。通常会让你先自我介绍,为考试做了哪些准备。此时你可把最近读的书和电影与老师交流。有时候老师会对你的个人经历比较感兴趣。我在考研之前曾在老家的广播电台工作,老师还特意问了问具体是负责什么岗位。总体而言,面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自我介绍(个人经历);B阅读量(书、电影、其它文艺门类);C电影观念(艺术观念);个人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艺术观念,也就是欣赏作品的眼光问题。问题如:“你心目中的好电影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电影中有何不足之处”如果在此类问题中展现你的观察和思考,那对复试结果会相对有利。我说出的一个观察:当我去影院看叶问 2的时候,叶问将洋人打倒在地时,全场观众鼓掌;而影片结束却无人鼓掌。说到此处,几位老师会心一笑。此外还说了钢的琴的剧作结构问题。【英语口语听力考试】2去年我们方向是要求读一篇英文文章,并就文章下的英文片单辨识中文片名。来源是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出版的杂志 Film Comment 电影评论。说实话要求不高,当然如果你的口音很好,单词都认识会略占优势。别的方向大多是老师用英文与你进行日常对话,也很容易。不要太过担心此项,因为它实在不是录取考生的关键因素。考试当中,我与我的一位同学带了材料给老师看。我带的是一篇电影手册上的翻译文章。同学则做了一本彩页,内附他发表在杂志上的影评和翻译文章,有七八篇之多。最后我俩都被录取了。老师就我翻译的文章拿出一句话考我的理解。虽然一开始答得不好(比较紧张),但后来发挥也算正常。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啥也没带照样考上。面试时长是否与录取结果相关?不一定,有的人面试时间最长仍然没考上,而面试时间最短的反而考上了。【心态问题】由于初试和复试各占总分的 50%,而初试满分 500 分要先折算成 100 分,所以即使初试比对手多了几十分,实际优势也只有几分到十几分而已。不得不说,面试一共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考官与考生接触时间极为有限,指望半小时能全面判断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有时候并非是考生个人素质不够,而是老师不能看出你的潜力,或者老师认为你不适合电影学院的氛围。私人之见,电影学院是一个重实践轻理论的院校。重点优势在技术专业齐全,对电影本体、视听的研究分析比较贴近创作实际。而理论文化研究由于各种原因,相对弱势。不像北大等综合类大学有文史哲学科做支撑,各种艺术文化在校园传播,互相3影响。电影学院电影以外的东西比较少。毕竟它是一所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国的问题,BFA 也不可能都幸免。虽然 BFA 可以称得上中国大陆自由气息最浓厚的大学。当然,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交汇的区域。所以,不必患得患失。考上了自然是好事,考不上也很正常。虽然做电影很难,但有心人总有办法做出来。电影学院的选修课大课基本上不拦人,随便听。文学系的大多数课程也不拦人。坚持而又肯变通的人总有办法。即便是考不上 BFA 便彻底与电影无缘,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如果认为电影才能拯救你的人生,那进来也一定会失望。每个人的上帝只有他自己。祝大家好运,今年九月西土城路四号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