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经验分享我的本科是北京某所提前批院校,双非,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之前想直接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八月份的时候头脑一热,决定考研。九月份初回到北京,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加上前辈的经验,我就决定跨考华南理工大学的新闻与传播专硕,原因如下:1、地处广州,资源多,实力强;2、离家近(po 主老家海南岛);3、综合性的 985/211 院校,综合排名第 19 名;4、专硕招的人多;5、不用写新闻评论(对于跨考狗简直是福音);6、更高的学历;7、抱有兴趣;一、初试(一)初试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3、网络传播学导论(苏宏元著)/网络传播概论(第 3 版)(彭兰著)4、视听传播史论(李幸、欧慧玲著)5、整合品牌传播:从 IMC 到 IBC 理论建构(段淳林著)6、品牌传播学(段淳林、戴世富著)(这本书原来是参考书,后来被替换了。但是初试会涉及到里面的内容,例如今年的“分析品牌和名牌的异同”。)把前五本书看完一遍大概花了我整个九月的时间,因为来不及做笔记,所以就打印了前辈给的笔记。十月份开始就按照规划,接连把五本书背一遍,这一遍花了我五十天的时间;然后在 11 月 20 号左右开始第二轮背书,这个时候距离初试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我分配给每本书的时间大概是四天(第二遍背书的时候我拿着近三年的真题,在笔记上划重点,考过的真题就标出来,因为华工有考历年真题的习惯,像今年的简答题“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第三遍就比较粗糙,背了我认为是重点的部分。总之,没有什么诀窍,踏踏实实把书看透,整理框架,而且华工新闻的初试题都很基础,只要认真背了,就不愁分数。虽然背了三遍,但我还是心慌慌啊,毕竟自己是跨考生,一点基础都没有,理解起来也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基本上我都会在晚上熄灯前看一看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增长一下见识,也储备一下热点。看到好的文章我一般都会做摘抄笔记,休息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有助于整理答题的思路。复试初试考完之后我觉得顶多 370 分,不能再多了。但是结果还是出乎意料,394 分,排名第六,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成绩。知道成绩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华工新闻的师兄师姐,询问复试的情况。在得到进复试的比例是 1:1.3 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复试了。1.笔试三月初回到北京,开始看朱剑飞老师、安然老师、段淳林老师和苏宏元老师近三年的论文(因为他们是各个方向的代表人物),把一些表达和核心内容摘抄下来。这几年复试的笔试都是朱剑飞老师出题,今年专硕的题目是谈谈专业化对于媒体融合的作用,尝试分析技术创新于其中的亮点和极易出现的认识误区,字数不少于1500 字。看到这个题目我是懵逼的,不仅朱剑飞老师的论文上没有提到,其他老师的论文也没提到,事后百度更是搜不到,非常活,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题目写完了,整整写了四面纸。不过最重要的是卷面要整洁,字要工整,有逻辑,有标号顺序,这样老师才能看清楚你到底写的是啥,才能快速的在短时间内拿到印象分。(你们想想,50 份试卷要在一个晚上+一个早上批改完,所以想想分配给每份试卷的时间吧)2.专业面试面试同样是把几位老师的论文都看过一遍,不过今年把专硕和学硕的学生分成了四个组,同时进行,每个组的老师都不一样,所以我看的论文基本没用上。我抽到的题目是:(1)简要评价一本国外引进的新闻学或者传播学著作;(2)AIDMA 模式和 AIVSA 模式的异同;(3)“一剧两星”到“一剧四星”再到“一剧两星”,分析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剧播出的策略和影响;(4)请对网络时代的信息过滤机制进行分析及其影响;问题是四选一,十五分钟的面试。我进去先递了简历,然后进行了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就开始回答问题了。老师们首先是根据我的简历来提问,例如我曾在团委、北京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实习过,他们就问我“政务公众号在新时代怎么改进?”和“你认为新媒体对于未成年人有什么影响?”好在我之前都有打过腹稿,因此障碍不大。所以你们要吸取教训啊,不要在简历上为自己挖坑,呈现在简历上的内容一定是要自己熟悉并能回答出来的,不然真的会很尴尬。专业问题我选的是最后一个,套用 5W 理论把问题答完了,中途也没有老师打断我。感觉面试的老师都挺和善的,还有一个女老师还主动帮我解围,嘻嘻。3.英语口语记得这两年的经验贴上都说,面试口语的是一个十分温柔的台湾男老师,结果当我一进去的时候就傻眼了:怎么是三个严肃的老师?全程只有中间的女老师说话,而且只说了三句话:请坐、谢谢你、再见,面无表情。我先进行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无非是你的名字,本科学校,为什么报考华工和新闻专业等等。而我抽到的题目的背景是关于社交媒体的,让你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会对新闻和信息有什么影响?第二是你认为如何在社交媒体横行的情况下提高读写能力,由于 literacy(读写能力)我误认为是媒介素养,所以全答偏了,不过好在说英语还比较流利哈哈哈。前两年的口语有问到怎么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类专业的问题,所以对于书本理论的英文表达也要牢记,同时多记新媒体词汇,面试的时候也有单词可以扯。从 2 月 15 号知道成绩,到 3 月 3 号华工校线出来,再到 3 月 11 号院线和复试安排出来,整个备考复试的过程是十分磨人和痛苦的。今年的院线比去年足足涨了三十分,有些同学看到校线的 360 分以为自己有希望进复试,结果还是被卡在了院线(370 分)上,学院套路也是非常深的。复试一定要好好准备!今年总成绩的算法是:初试成绩*50%+复试成绩*50%*5,光是这个乘 5,就可以被别人逆袭。举个例子,今年专硕第十名(?)就是靠复试成功逆袭到总成绩第二名。因此复试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三、说在最后1、95%以上的考研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建议大家在问问题之前要把功课做足了,例如“参考书有什么?”、“应该怎么学,重点在哪里?”这类的问题就不要问了,多看看经验贴,考研人网和传媒人网都有很多类似的经验贴,可以去搜搜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学习方式,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走到最后。退一万步讲,新闻与传播这个专业也考验一个人搜索信息的能力,如果这点能耐都没有我还是劝你换个专业吧2、我有一个考复旦传播学的研友,遗憾的是他落榜了。在备考过程中,他给我的帮助非常大,会给我推荐新闻的一些专业书籍,我们还会共享资料,平时也会互相监督学习等等。(有个说话的人也是极好的,有共同话题可以聊,又不担心他的进度会影响到你)3、我没有报班。总共就 120 天的备考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上政治和英语课。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了,我才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才能坚持下来吧。4、不要轻易放弃。很多周围的小伙伴都在最后时刻选择放弃,我觉得真的很可惜,既然准备了这么久,为什么不战斗直到考研结束呢?到了十二月份你会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你不能被这种情绪感染,要懂得调节心情,累了就一个人去景点玩一玩,或者去看一场电影,和好朋友去吃一顿饭,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5、时间安排秋天的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半起来,冬天能赖床到八点。其实是因为每天玩手机到很晚:)08:40-10:00 政治;10:00-12:30 专业课;12:30-14:40 午休时间;14:50-18:00 专业课;18:00-18:30 晚饭时间;18:30-19:00 背诵英语作文模板;19:00-23:00 专业课;当然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时间不用这么死板,偶尔赖个床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6、手机考研的时候我把朋友圈给关了(其实久了你也会觉得朋友圈其实也没什么好刷的,海浪费时间),每天去学习也没带上,只有每天晚上学习完了才能碰手机。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很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