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戏剧影视学影视语言教程复试考研答题技巧一.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戏剧影视学影视语言教程复试考研答题技巧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 戏剧影视学影视语言教程复试考研答题技巧一影视语言教程(上编-影视语言符号及技巧 )第一章 影视的语言第一节 影视语言的历史与现状一、影视语言-视听语言1、定义: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于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性形态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2、视听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广义讲,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就说过:舞蹈就是她的语言。你要认识我,就去看我的舞蹈就行。这里所说的艺术是一种语言,表明艺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认识的主体不一样罢了。艺术也表意,它是通过形象去传达的直观的艺术语言。电影艺术作为一门语言也拥有自己的表意功能,独立地传达信息,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复杂的物质手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汇银幕画面。“电影是一种需要去琢磨其涵义的语言,而很多迟钝的、光看不想的、被动的观众总是难以去消化画面的含义的” (马塞尔马尔丹(法) )2、1 通过创造形象来再现具体现实2、2 通过选择、综合来创造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2、3 通过一定的画面关系来达成具有涵义的感知现实二、影视语言的历史1、人类语言的传播史。口头语言-符号语言- 视听语言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1、1 语言的诞生语言产生背景 在语言产生之前,原始人群中的沟通是通过手势语、体态语、面部表情或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声音实现的。语言的诞生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化,无语言的原始传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人们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声义结合的信息符号-语言诞生了。1、2 文字的发明文字产生背景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促使人们去探索可以延伸人体视、听、说器官的代替物,所以促使人类用某种东西代表一定信息。例如: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用树皮、大麻、皮条等来记载历史、财产、契约等。文字出现的意义它使信息与信息传播者得以更大程度的分离,在传播过程中符号系统不必与传播者一同在场边也能传播相应内容,进一步提高了传播的时空超越能力,加强了传播活动的自由度,最终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 文字传播的缺陷 a、丧失了面对面口头传播的互动感、现场感,降低了信息接收者的感受效果。 b、文字符号传播本身不能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共时传播。1、3 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发明的历史 1)公元 8 世纪,雕版印刷在我国已经广泛流行。 2)宋代庆历年间,毕升发明胶活字印刷。 3)15 世纪初,朝鲜人创造了铜活字的铸造和金属活字版作进一步改进。 4)公元 1609 年,世界上第一张定期印刷报纸在德国问世。报纸的缺陷报纸所传承的文字传播由于对读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报纸的传播范围。1、4 无线电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讯传播时代,它凝聚着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无线电发明历史 1)1819 年,丹麦基尔大学的汉斯克里斯蒂 奥斯特博士在做实验时意外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 2)1864 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 马克思威尔发现电磁学原理。 3)1884 年,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发现了发生、发射与接收无线电的方法,并找到测量光波及电磁波的传播方法。 4)1894 年,俄国水雷军官学校教员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 波波夫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 20 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1、5 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已经开始影响本世纪末的社会生活,并极大的影响 21 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模式,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五次革命。计算机发明的历史 1)1946 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 2)1969 年,美国实现计算机对接,并建成互联网网络。 3)1993 年,耗巨资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 4)1994 年,中国召开了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会议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 人类传播革命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 10 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 3500 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 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 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 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 9 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 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 ”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 感叹” 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 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 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显然,劳动不仅锻炼双手,也锻炼大脑,同时它也是人类积累经验、发展知识的源泉。而制造工具,光有灵巧的手和发达的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任何单个人猿或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无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而在当时,用来传播信息的最佳手段只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就成了人类的标征,成了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一个十分有力的推论是:前者没有语言,而后者创造了语言。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人类也从此脱离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大道。第一次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传播,使个人经验和见闻为大家所共享,使前人的文化积累为后人所继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祖先懂得了钻木取火、草药治病、保藏食物、饲养动物、耕种粮食、敬奉神祗,还掌握了“知识含量”很高的制陶、纺织、炼铁等技术。若没有语言传播,这些转变就不会发生,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书写传播: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开始进入书写传播时代。以往的语言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 相传、心记脑存,既不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 ,亦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失。因此,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 迈步进入“文明时代 ”,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论及文字的产生,埃及人归功于智慧之神,巴比伦人归功于命运之神,希腊人归功于奥林匹斯的传令官和 使者赫耳墨斯,只有中国人将文字发明的功劳归之于人自己仓颉。现在,我们无需再作种种猜测,地下文物和文献记录,已一再向我们表明了文字的最早存在,就象语言一样,文字也不是先在一两个地方形成的,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几种文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经验中演变而来。易言之,文字源于图画。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年,在古埃及、克里特和中国大地上就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 和“形象文字”,它们一画一“字”,一“ 字” 一意,几个画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到了商代,中国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而那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则叫“甲骨文” 。这些文字基本上仍是图画的和表现性的,有的就是简单的图画(如日、月、山、川等字) ,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后来的指事、形声、会意等文字形态。自从有了标准化的文字,人类既可以用它来记载口语、描绘事件、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它反复阅读、慢 慢译解那些超越时空的来自远方的信息或早已死去的人留下的信息,并用它来保存和继承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不必费尽脑汁去铭记,从而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由于书写传播时代初期的图画文字或形象文字在发展中先后分化为符号音节体系(如英语、法语等) 和单字表意体系(如汉语、日语等) ,结果其功能与优势亦有差异。研究表明:英语、法语就比较容易学、容易使用,也容易变化,这可能导致了西方人较为关注变革和发展的精神倾向;汉语、日语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几千个单字,用来阅读较为浅显通俗的文章,这同东方人关注稳定、团结和怀念过去的深厚感情颇为一致。不过,虽然汉语和日语不易学习和掌握,然而一旦具有阅读能力,人的大脑对单字表意体系的文字的反映明显快于其它体系的文字。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小谷城(1996)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同在单字表意体系,人的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文)快三倍。他说,人们认识汉字单词,不需多声转化过程,从字形就可以直接理解意思,具有其它文字所没有的快速阅读优势。此外,汉字还不会随着口头语言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人们有时虽听不懂(如方言) ,但能看得懂。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汉字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殊凝聚剂,成了社会和谐、安详、稳定的潜在力量。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巨大 贡献。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书写媒介则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 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而书写工具则经历了从划字的树枝、棍尖到刻字的石刀、铁刀到写字的的毛笔的转变。这些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传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样地让西方人所望尘莫及。对于这些,用施拉姆(1982)的话说:“ 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