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备考资料.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备考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36页
亲,该文档总共7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首都师范 大学 333 教育 综合 考研 备考 资料 资料目录 1、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 1.1 专业介绍 1.2 学费 1.3 考试科目 1.4 报考录取情况 1.5 考试特点 2、参考书目和学习指南 2.1 参考书目 2.2 学习指南 3、专业课知识重点串讲 3.1 教育综合重点串讲 4、专业课知识难点解析 4.1 教育综合难点解析 5、专业课知识考点解析 5.1 教育综合知识考点解析 6、 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近三年真题 6.1 2015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 6.2 2016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 6.3 2017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 7、 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近三年真题解答 7.1 2015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解答 7.2 2016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解答 7.3 2017 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硕真题解答 8、专业科目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8.1 教育综合 8.1.1 出题规律 8.1.2 答题技巧 2 9、该专业复试情况介绍 9.1 复试时间 9.2 复试科目 9.2 复试参考书 9.4 复试形式 10、考研经验 3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考研资料 1、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 1.1 专业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中文方向)隶属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王智秋教授,毕业生多进入教育领域,从事小学教师岗位居多。首都师范大学地处北京,在北京各大中小学认可度较高,报考人数逐渐增多,但因非 985、 211 工程院校,报考难度居中。 1.2 学费 12500 元 /年,学制两年。 1.3 考试科目 政治、英语二、教育综合、小学课程与教学 1.4 报考录取情况 首都师范大学不对外公布报录比,但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较多, 2018年共招生 100 人,推免 7 人,下设 9 个方向,其中中文方向共录取 34 人。 1.5 考试特点 初试难度居中, 333 教育综合考题灵活度逐年增加,对教育专业热点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889 小学课程与教学相对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对背诵的要求较高。复试中以专业面试为重,对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有一定要求,但初复试比重 7: 3,且依往年录取情况,中文方向初试排名前十的考生复试中从未遭到淘汰,因此初试考得好非常重要。 2、参考书目和学习指南 2.1 参考书目 教育综合: 教育学基础全国 12 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教育研究导论宁虹 小学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论邓艳红 4 2.2 学习指南 第一阶段,把握知识。系统梳理专业课教材,理解知识点含义,在脑中形成知识系统逻辑,总结背诵版笔记。 第二阶段,背诵笔记。明确重难点及可能出题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背诵,至少背三遍。 第三阶段,真题训练。结合真题,检验自己的背诵成果,查漏补缺,反复记忆以巩固薄弱的知识点。 第四阶段, 模拟考试。考前两个月进行模拟考试,一方面缓解紧张情绪,另一方面练习答题技巧,保持答题手感。 3、专业课知识重点串讲 3.1 教育综合重点串讲 3.1.1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 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1)实践活动:教育有其明确的目的 ( 2)耦合过程: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 ( 3)促使:强调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5 ( 4)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具有社会型、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要素(教育活动由什么组成) (一)教育者(定义 +特点) 1、定义: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特点: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 /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意味着一种“资格”,而非“实体”。 (二)学习者( 4 个自身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人,反思和管理意识不同 (三)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2、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1、非制度化的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2、制度化的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了解即可) 1、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3、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P10,下节详述)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理解记忆) 6 学说 代表人物(著作) 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教育是神创的 非科学、根本错误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 教育也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产自动物本能 依据达尔文进化论,比神话起源说进步; 但没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化 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 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离生物起源说不远,“无意识”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只是这种“本能”仅限于“人类的本能” 劳动(社会)起源说 苏联 &中国的学者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 主要内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记忆) 7 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相对应的教育特征 农业社会 经济: 生产工具:石器金属 第一产业主导出现剩余私有制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的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政治:阶级对立,人身依附 文化:古代哲学科学等,出现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 经济: 生产工具:金属大机器 第二产业主导,科技成为生产基本动力,资本市场扩张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相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政治:民主模式,人格独立,法律健全 文化:科技发展 信息社会 经济: 生产工具:进入智能时代 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政治:民主渗入社会各个层面 文化:世界一体化,文化冲击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了解即可)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8 二、教育学的创立 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贡献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人物 头衔 著作 贡献 英国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 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德国 康德 先后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提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德国 赫尔巴特 “现代教与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 还创办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其他 英国 洛克 教育漫画 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 卢梭 爱弥儿 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和葛 全面、和谐的发展 9 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一)实验教育学( 19C 末 20C 初 欧美) 1、代表人物 &著作 ( 1)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 2)拉伊实验教育学 2、主要观点 (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 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3、评价 ( 1)进步: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 2)局限: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 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文化教育学( 19C 末 德国) 1、代表人物 &著作 ( 1)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 2)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10 ( 3)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2、主要观点 (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 3)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 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主管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拨打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3、评价 ( 1)进步: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 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启发。 ( 2)局限: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19C 末 20C 初 美国) 1、代表人物 &著作 (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 2)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2、主要观点 (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 准备的; (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