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后现代社会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资料后现代社会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既延续了传统社会学特别是韦伯解释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体现出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的变化,在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预示着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舒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学家。他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其主要著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出版于 1932 年。一、 理论渊源(一) 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用适用自然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并认为这种二分法是毫无意义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强调独特历史事件本身具有人的行动特征,可以用分析人的行动的理念类型来把握历史事件。这种理念类型是先验范畴,并且他们从这种先验范畴出发,逐渐剥离了历史事件的特殊性,分离出了人们不同的固定的行为范畴。舒茨接受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并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性范畴,认为我们可以借用这些一般理念类型来理解历史。正是奥地利经济学派这种观点,使舒茨既肯定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论,又不接受其极具历史主义色彩的做法,因而舒茨在对韦伯的行动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时,进行了“去历史化”的处理。(二)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有很大的区别。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舒茨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另外,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因此,舒茨最初的目的就是要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可以说,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发展,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三) 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没有现象学社会学,正是舒茨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用来理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才产生了现象学社会学。在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时,舒茨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比韦伯本人所运用的新康德主义更优越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什么是实在(reality)?什么切实地存在于尘世间?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存在?现象学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他人、价值观、规范与物质客体,也必须以经验为中介才能进入人们的意识知觉中,人并非是直接地与实在相联系,而是以人类心智意识过程为中介的。意识过程如此重要,所以理解这些过程是如何运作的、是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等等,就是现象学的重要任务。现象学认为,意识过程就是经验建构外部世界的感觉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作为关注核心。现象学还进一步认为,人们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自然态度去感受世界的存在的,这种日常生活世界是想当然的,很少成为反思的主题,在建构和影响着人们行动与思想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体验着共同的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行事。人类的行为理所当然地为集体共同体验的日常世界所引导,因此是日常生活建构了人们的意识与行动。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抽象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研究者必须悬置自己的“自然态度” ,去理解意识本身的基本过程,并因此而发现纯粹心智。只有脱离日常生活世界,我们才能理解意识的抽象特性,才能洞察实在的本质。只有从日常世界的特质与内容的抽象中,人们才能理解意识的本质。胡塞尔不赞同韦伯所说的研究者本人的移情法或同情内省法,他反对任何“他在的外部世界的预设” ,创造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抽象理论,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一理论,深化了韦伯对行动意义的解释。胡塞尔主张在实在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哲学的原初根据,他认为这个家园与根据就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又被称为周围世界,它是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在其中,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及选择,与其他和他同样具有这种自主性的他人交往。在生活世界中,人们展开的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提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行动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谈等沟通活动来实现的,人们的心理世界得以在主体性的交往中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现象学认为哲学思考应该从这种生活世界出发,也就是要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社会,坚持用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主体间的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和透视一切,把科学、生产、政治等领域中的原则与结果都移到生活中来衡量、检视与评价。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交往人们可以彼此理解对方的行动的意义,舒茨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他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四) 美国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 19 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但实用主义并没有在实证主义的经验论上停步,也不简单地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人们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关注由经验构成的或创造的实在世界,即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与事实,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经验论与实证论,实现了对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实用主义从本体论和二元论转向了效果论与结果论,从而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真正可称为整体的经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体客体、物质与意识、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真理与意义、对象过程与感受都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实用主义又从经验一元论走向了世界整体论。实用主义的经验观把经验看作一个一元的整体过程,依据经验事实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任务,具有思维方式革命之意义。在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的影响下,舒茨逐渐放弃了胡塞尔的抽象的意识、经验能动建构理论,对社会实在的思考也日益深入。总之,现象学社会学以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为基础,以韦伯开创的理解行动的意义为核心问题,并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抽象经验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先验论与去历史倾向、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与社会整体论,对社会行动、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使社会学对社会的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向。二、 理论概要现象学社会学的内容主要啊包括对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即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生活世界的结构、社会知识问题等几个紧密相关的部分。(一) 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对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批判和完善以及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1.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舒茨探讨了社会学的性质和方法论问题,并着重分析了韦伯社会学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方法论的基本概念,他同意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价值中立与科学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赞同韦伯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反对把社会科学降低为自然科学,认为“理想类型”的方法是理解社会现象的适当方法。韦伯认为,所有世界现象都具有它们的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由行动者赋予的,所以只有了解个体的行动,方能掌握各种社会关系与结构的意义,社会科学本质上所关注的就是这种社会行动,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性理解,并对其行动过程及后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那么如何才能认识这种社会行动呢?韦伯认为必须采取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通过移情等方式才能理解他人的行动。韦伯认为社会行动就是被赋予了主观意义的行为,一种社会行动就是行动者通过将主观意义赋予行为,并考虑到了他人的行为。因此,意义就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韦伯把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主观意义是一个行动相对于行动者而言的意义,客观意义则是一个行动相对观察者而言的意义。韦伯认为,观察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把握一个行动的意义,一种是借助直接观察而进行理解,另一种则是通过考察行动者的动机而进行说明性理解。韦伯认为,上诉有关行动、意义、理解的理论可以为解释社会学提供一个牢固的方法论基础。2.对韦伯理解社会学方法论的批判舒茨认为,韦伯这一方法论基础是不牢固的,其中的主要概念是很模糊的,必须进一步廓清。第一,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第二,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第三,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毫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第四,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而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第五,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 ,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而舒茨认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对于这些问题,舒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解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3.现象学社会学的创立及基本框架舒茨首先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行动与行为是不同的。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的过程,具有时间性;行为则是已经完成的、空间化了的行事状态,是已经完成的行动。他指出,当“我”处在行动的状态时, “我”就处于一种绵延的时间流中,不能发现任何清晰的、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可相互分辨的经验;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本身就会使我脱离时间流,使我借助对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关注我的体验、选择,并勾画经验,从而使得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使行动构成行为,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通过意识的反思而建构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意识关注会从绵延的时间流中挑选出若干经验,并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实际上就是意义结构。这种意义结构不断积累,就组成了我的“手头库存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有序安排,形成一种经验图式,并凭着这些经验图式而赋予行动意义,这种经验图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解释图式。在此基础上,舒茨对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观察式理解与动机性理解进行了区分,并引入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主体间性。他认为行动的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主观意义是“我” (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而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舒茨认为,韦伯之所以没有进行像他这样的区分,原因之一是他没有认识到每个人的意识流、每个人的行动的主观意义,在本质上他人是无法进入的,因为要理解这种意义就必须与他人一样处于他生活的意义流中,去对他的经验赋予意义,但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仅仅通过观察与移情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的。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是行动者主观内部的意义,与作为解释着赋予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对于解释者来说,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义。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舒茨认为, “我”对他人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即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主体间性的理解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沟通意图的情况,另一种是具有沟通意图、使用符号进行的理解。但不论有无沟通,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获得的意义都处于纯粹的客观意义与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因为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达到对行动者主观意义的同等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客观意义对行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因为只有触及他人的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就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来实现。综上所述,舒茨对韦伯理解社会学的行动理论进行了重要的完善和深化,从而为理解社会学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舒茨把日常生活世界、主体间性、手头库存知识等概念引入社会学中,并结合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去历史化”的主张与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探讨,使自己的思想逐渐突破了韦伯的宏观框架,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二) 日常生活世界与手头库存知识1.日常生活世界的含义及其特征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舒茨生活世界的概念来源于胡塞尔,与胡塞尔一样,他晚年也主要把生活世界作为思考的主要着眼点,研究人们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并且他的研究风格也从哲学思考转向社会学分析。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 “生活世界”与“社会世界”这两个概念往往是等同的,指的都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实在,后来,舒茨意识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与社会世界概念是有区别的。社会世界指的是远离日常生活的社会现象,包括科学世界与生产世界,具有超验性;而生活世界则是常人的生活世界,是一种人们所经验的主体间性世界。生产世界与科学世界都不同于生活世界,它们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同时又参与构成这个生活世界。自然态度与主体间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特征。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持有一种自然态度,即我们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视为当然,相信它在自己出生以前就预先存在,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种生活世界因此也是“前科学” 、 “前假设”的世界。主体间性则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彼此交往、相互理解的问题。在生活世界中,尽管每个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并因此具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自然态度使我们相信可以相互交换,我们进行各种活动,我们对他人的行动也作出反应,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2.手头库存知识(常人知识)的含义及其特征1)生平情景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理解他人的行动的呢?答案是我们是通过潜在的类型化解释这个世界,而类型化又是在生平情境中实现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常识世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靠常识而行动,这种常识以一种特殊的类型化机制发生作用,这种类型化的依据就是“生平情景” 。从出生起,在生活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获得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认识、理解和解释世界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常识。常识是一种普遍有效性的历史形式和文化形式,但它又取决于拥有常识的个人在具体存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而生平情景对我们的行动领域,对行动的理解、控制起着重要的限定作用。人们在具体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是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他人行动的重要前提条件。生平情景的特征主要是,在个体生活的任何时候,个体都具有一种手头库存知识。手头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是理解手头库存知识的关键。一个行动者所在的一个情镜不仅仅是现在,也是历史性的,一个人进入的情境与他以往的主观经验的积淀是不可分的,正是这些主观经验拿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利用的手头知识。2)手头库存知识的特点手头库存知识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的基础,其特点与科学知识不同。手头知识是模糊的、不连贯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知识并不需要建立具有逻辑完备性、一致性的无矛盾体系。他们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一种习惯性知识。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常人知识包括如下假设:社会生活会一如既往,同样的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依靠前人留下的知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遇到的各种事物,只需了解有关的某些知识即可;我们使用的手头知识,能为我的同伴共同接受和使用。总之,手头库存知识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心使用的知识,在日常事件的发展中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具体情景,都可以通过这种个体的随时可用的知识储备来理解、解释。当手头库存知识的这些特点面临挑战,手头库存知识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相当然的态度就会成为问题,并动摇整个世界的实在感(如移民美国的波兰农民) 。3)类型化与关联性手头库存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类型化与关联性来实现的。手头库存知识是对生活世界的各种情况的类型化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不断遇到重复发生的大体相同的情况,并把这些情况归为同一类型并推而广之。也就是说,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将一些情境标准化与类型化,变成一种例行的情况,然后在遇到新情况时,总是把之归于不同的相应的类型,使之发生关联,并用手头库存知识来应对。类型化过程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手头库存知识一般具有“如果情况是这样的,那么我就采取这样的行动”的假设形式;二是我们所遇到的情境在社会世界中的匿名性却强,我们就会越多地采用类型化知识;三是我们运用类型化知识是习惯性的,不是深思熟虑的,却可以得心应手。舒茨认为,手头库存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会受到关联性的限制。所谓关联,就是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关注的焦点和考虑的主题,我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关联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联系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联和解释关联,这三个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经验和行动都是以关联性结构为基础的,普通人是根据关联性来组织自己的手头库存知识的。舒茨从关联性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了其早期所分析的意义确立过程中的反思和关注的问题,并赋予其知识社会学一种动态趋向。4)日常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舒茨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日常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舒茨认为,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认识,总是要出自于实践的目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世界中,思想活动则可以完全不具有任何实践目的,而只是观察与理解世界。社会科学家采取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认知风格,会跃迁到一个与日常生活这种最高至尊实在不同的是在秩序中,成为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并采取科学特有的悬置,即把其作为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主观性、在生活世界中的取向系统和基本焦虑以及引发的关联系统放置一边,对社会进行科学的论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对社会的观察与论述是以普通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构造为基础的,是以普通人的知识积累、常识构造为基础的。舒茨认为,普通人对社会世界的构造是一种一阶构造,而社会学家对社会世界的构造则是一种二阶构造。尽管二阶构造是社会学家的构造,但也必须把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的行动作为理解的对象,并构造与常识构造相一贯的科学模式。社会科学家的构造体系与普通人的常识构造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科学家关于社会世界的知识具有价值关联性、对象适当性、逻辑一致性与体系系统性,具有解释性与科学性的特征。在上述舒茨关于日常生活和手头库存知识的论述中,个体是以其自身为原电脑而拓展出他的经验世界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不同的个体,也就有着以不同的原点为中心的个体经验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中不同的个体又是如何相互理解的呢?舒茨认为,个体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根植于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即人们通过主体间性的关系来实现相互理解。(三) 主体间性1.自然态度与主体间性在日常生活中,尽管每个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并因此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经验结构,但自然态度使我们相信可以相互交换,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在社会世界中根本的公理就是他人和我们是一样的。生活世界的结构性体现在不同视角的人能够相互理解,行动的意义通过与特定的社会场景的制度化联系,使每一个人的社会行动都成为可以理解的。每一个正常的成人都会根据日常生活的原则来理解他人的存在,而这些被普通人想当然地接受的自然态度包括:他人是具体肉体的存在;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样的意识;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我可以与他们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种给予方式使普通人想当然地视其为“自然世界” ;因此,我发现我自己置身的情景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个人创造的。普通人正是根据这些自然态度,才与他人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社会交往,并在这种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结构的。我们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理解、体会他人的行动的意义构成的过程,并尽可能发现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2.主体间性世界的层次结构舒茨认为,在理解主观意义时,我们是与他人处于一个直接的经验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观意义时,我们则是在一个匿名世界中,不与行动者直接接触,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观念类型。舒茨据此将生活世界描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主体间性世界。一是直接经验的同伴世界。直接经验的世界其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空间与时间本质具有直接性,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考虑面对他的人,种种针对他人的态度,舒茨成为“你们取向” ,在这种取向中形成的关系,就是“你们关系” 。如果在这种直接面对面的关系中,每个参与者彼此相互察觉,并抱着同情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态度参与他人的生活,就会形成“我们关系” ,在我们关系范围内,我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以具体的方式获得你的经验,我实际上处于我们共同点意识流中,共同经历意义的构造过程,并不把你作为一个对象来看待。 “我们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直接经验是其他层次的世界的基础。二是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一旦我们从直接经验过渡到间接经验,他人的鲜活性就会降低,这种情况下时空是间接的,形成的是“他们关系” ,他们与我们形成的是一种非直接接触的同辈人(同时代人)世界,同辈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他群取向”为基础的。我的同时代人是指我知道在时间方面,他和我同时存在,但我并未直接经验到他。我不能称呼我的同时代人为“你” ,并无法直接理解他们的存在,我只能借助过去的经验,通过他人获得的知识与阅读等间接方式来理解,我不能直接察觉你他们的意识流,对行动者的认识是一种推论与推演,是借助于各种理念类型来理解他人,把他们看着是匿名的过程。三是间接经验的前人世界。前人世界存在于我出生之前,是一个已经结束并成为过去的世界。在理解前人的行动意义的时候,我不可能影响前人,只有前人能影响我。前人与我的社会关系是我自己单向的“他人取向” 。但是,他人过去的经验对于我来说,虽然属于前人世界,但在我的理解之下,它们皆有如我自己的过去的社会经验,我可以通过别人的讲述、前人的遗迹,来认识前人的世界。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以外,还有间接经验的后人世界等。从舒茨对生活世界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世界是一个从时空直接性逐渐过渡到不具备这种直接性的世界的,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行动,并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和影响这样的社会结构的。(四) 多重实在(reality )问题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舒茨从社会实在的角度全面阐述了生活世界的结构,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经验结构世界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舒茨对社会实在的分析首先是从詹姆斯的思想开始的,詹姆斯认为有形的事物、科学、宗教甚至疯狂与异想天开都是实在世界的构成部分,是一个次级宇宙。舒茨则认为,詹姆斯的各种次级宇宙是一种本体论结构,而实际上,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次级宇宙应是一些有限的意义域,因为构成实在的不是各种客体,而是我们的各种经验意义。舒茨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仅包括日常实在,也包括许多其他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等,这些有限的意义域都延伸到日常生活世界,但与日常生活世界有区别。日常生活世界是经验的实在的原型,其他有限的意义域都是它的变体。在不同的意义域中,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我们不能从一个有限的意义域顺利跳到另一个意义域,只能通过“跃迁”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如睡觉时从清醒到梦的跃迁) 。这些不同的意义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其中日常生活世界的实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最高实在”或“至尊实在” ,是生活世界的中心,其他意义域都是一种准实在,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基本实在的变样。对于一个具有自然态度的普通人来说,日常生活的实在感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触及的那部分生活区域中。在可以触及的时空区域中,我可以通过直接行动来影响、改变的部分,就是我的操作区域,它够策划那个全部实在的核心部分,只有对这个区域的物体的经验,才给予了我最确实的实在感。从这个核心区域向外推,就是我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能直接触及但可以通过行动间接影响的区域,它们一起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构成了我的工作世界。从空间上看,日常世界这个至尊实在就是具有不同“层”的工作世界。舒茨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结构的分析则更加充分地揭示了我们的超验感是如何产生的:在我可以潜在接触的区域中,有一部分是我以往接触的,只是我现在走开了,暂时不再接触,但我可以回过头来在任何时候接触这个区域,世界的很多区域并不因为我的不在场就不存在。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结构正是普通人超验感的基础。日常生活的实在感与超验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体现了生活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经历的或者说是承受的实在,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动来控制或未能控制的实在。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实在的理解是社会学的关键问题。三、 评价(一) 影响现象学社会学关于行动的主观意义、生活世界的结构、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中引起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1现象学社会学公开地把实证社会学一再拒斥的形而上学又重新引入了社会学,在解释社会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进而引起了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学的一系列转向。社会学创始人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但其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与把社会学看作是一门经验实证的科学相矛盾,因此始终存在内在的困境无法解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经验性研究绝对不可能是主客二分的客观的研究。经验是整体的、复杂的,涉及行动主体的主客观两个方面,而行动者的主观方面是难以通过客观的观察所能认识的,要直面经验实在,就必须借助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舒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突破了西方社会学创立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只重经验事实、反对形而上思辨的教条,并以高度抽象的形而上学现象学来陈伟自己的社会学理论,这在 20 世纪前叶的西方社会学中无疑具有开风气之意义。2舒茨将现象学与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引入社会学,向人们展示了社会学将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即将社会学的立足点从对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进程、从整体的宏观的社会结构、从对客观的事物的关注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这一转向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一转向体现在对经典解释社会学的“去历史化”上。经典社会学大师韦伯、齐美尔的解释社会学认为社会学研究的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对与特定历史行动者具有意义的历史个别,因此,他们关注将社会行动的意义理解放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而舒茨在关注解释社会学的基础问题时,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先验论思想的影响,他所研究的生活世界,似乎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文化中都具有同样的结构,日常生活与历史分离了,成为所有历史变化的不变基础。这一思想进一步加强了主流社会学界中宏观与微观的两极分化,而解释社会学也成为微观范式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