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群体传播重点指导.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群体传播重点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传播类型一、人内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群体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各种传播方式在网络中具有的特点:1)人际传播:方式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个人即时通讯特点以文字交流为主,广泛性,偶然性,匿名性,多重性2)群体传播:生活中的群体传播特征有: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网络中群体传播的特点:成员身份公开性和匿名性并存;网络对网民进行赋权;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3)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答题常用到):信息发布低门槛;网络资源无限性;传播的跨国界;传播的灵活性既可是点对点、点对面,也可是面对面的方式;同步异步均可;互动性强:主动受众;交互性;实现了传受一体化,受众的接近权得以实现。传播信息多媒体化元媒体和宏媒体;信息呈现方式非线性(主要体现在超链接) ;大众传播与其他多种传播方式相融合,多种传播方式并存,即网络不仅是作为一个媒介。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4)网络中的全球传播三、群体传播(南开大学 2004)群体指由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个人的社会集合体。群体传播即群体内部成员或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群体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群体的理论:卢因:群体动力论,场论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规范:自移光假说,阿西从众实验,沉默的螺旋七种宣传技巧之一:乐队花车法勒庞乌合之众群体极化现象沉默的螺旋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议程设置:谁在设置议程,有何政治经济学意义狂欢理论政治方面: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葛兰西“霸权”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文化研究学派的乐观观点:受众产生自己解读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社会关系理论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创新扩散群体认同,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归属感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体的集合体。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的纽带。1)社会: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2)群体还可以集结个人力量完成社会工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3)群体对个人成员的意义表现在: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的能力大于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防止个人发生社会偏离和陷于社会孤立。 (两级传播)群体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目标的场所与手段。 (社会化)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个人的态度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伊里实验)群体传播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重要中介和制约因素之一(子弹论)4)群体还具有一些负面作用。对社会来说,某些群体为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对个人来说,群体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三项基本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群体的特点:1)它是以一定数量的个体为其成员的系统整体,成员间具有某种共同联系,共同人际要求、社会需求或共同活动目标;2)它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形式和交流网络;3)它具有自己的群体心理,群体规范,价值和群体制裁体制;4)群体的存在,以群体成员间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为前提。群体的分类:1、小群体:规模小,更非正式,无需领导。小群体与群体的区别,不在性质上,而在规模上。一般认为三到二十人。达到最充分互动和最大效果的最大规模是57人。小群体规模小,更非正式,结构松散,大团体则可能有正式规则维持秩序。小团体无需领导即能有效行动,大团体需领导来维持秩序,有效行动。从理论上说,团体规模越大,信息源越多,个人参与的机会越小,几个人主导讨论的趋势越明显,完成任务的困难越大。羞怯或不善言辞的人会退出并感到挫折。一段时间后,派系会增加,从而阻挠团体工作。因此,团体越大,完成任务的困难越大。2、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3、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库利社会组织,对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讨论群体(discussion group):相对于基本群体来说,讨论群体最基本的特征是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群体传播中必须保持听说平衡。特点:面对面互动;领导行为;共同目的或目标;正式性。群体意识/群体思维:群体意识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就越弱。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流量大,意味着信息的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归属意识更稳固,群体的凝聚力更强。群体意识一旦形成,会对群体传播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上,也容易导致对不同意见特别是新颖独创性意见的压制。群体意识的核心是群体规范。内聚力:指群体成员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的集合的程度。内聚力标志着集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并被用来解释一个集体中的成员资格能够预示一个集体成员的行为变化的程度。当成员共享价值、态度、行为标准时,内聚力加强。内聚力是群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内聚力高,群体行动有效,人际互动增强。集体行动通过将个人身份与群体身份紧密联结起来,建立了共有的责任。但内聚力也导致集体审议,它来自集体内部的压力。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建立在成员互动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有协调成员活动、规定成员角色、保证群体的整体性、为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在于:1)保证群体的整体性,确立群体核心价值观,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2)对来自群体外的说服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在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不仅如此,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和成员那里,还还会唤起一种“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即从众。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认知不和谐心理。群体压力与从众:个人因素自信程度,对权威的尊重度,智力水平,社会承认需求(need for social approval);其他因素群体规模,群体互动,任务难度,危机或紧急程度。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是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就是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然而,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群体传播中的“遵从”效应并不绝对,群体传播中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群体的“内部协同作用”可能没有奏效。群体传播的“遵从”特性对群体政治态度的影响,通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总统选举的研究得到揭示,它显现为“基本群体的政治同质性” 。此外,基于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宗教倾向等因素而形成的,较大的、较宽泛的群体也具有类似的“政治同质性” 。群体遵从的心理学证明以及拉氏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似乎也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支持。有研究者后来提出了群体传播的“社会认同模式”理论,认为个人通过群体传播认知自己所属身份,即为自己所属何种群体定位,从而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社会认同模式有助于我们了解舆论形成中群体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唤起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群体传播的这种“遵从”或“社会认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人们对自己以及事物的认知乃至行为。当一个议题大到能引起社会大众关注时, “群体遵从”或“社会认同”效应就可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遵从”或“社会认同”在群体传播中可能产生的另一效应是通过群体暗示、现场情景或情感化符号刺激、群体感染导致群体的情绪化行为。其负面效应的典型是,当情绪化强度很高时,可能发生非理性的暴力行为。考察群体规范和群体思维有两个基本视角:1、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包括群体压力和意见领袖。阿西的群体压力实验,莫斯考维西的群体压力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2、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所产生的观念,是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成为群体规范,而群体规范使得群体成员内部的人习惯于统一的思考模式行事,形成统一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一致的人:高语境。群体思维一致度低:低语境。作用:外部影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影响了他们对观点的接受、对价值的认同。内部使得群体成员之间逐渐趋于一致,并且对意见不同者产生压力。小群体传播:群体规范,功能角色,参与行为,小群体的互动发展1、群体规范2、功能角色:在群体传播中,成员除以个人身份加入其外,还常常以角色身份发挥作用。和组织传播中以职务,职业为主要特征的角色不同,群体传播中的角色,主要以职责和作用来确定,用于保证讨论,帮助完成任务。主要有三种。1)任务导向型。直接相关于小群体具体任务。如信息或意见的寻求者或提出者;督促行动者,智囊人物,分析决策者等。2)关系维持型。关注成员感受,推动成员间情感互动.如积极听从者,娱乐幽默者,调解人,守门人(保证传播渠道畅通,人人有机会参与讨论),善于妥协的中间派,公关联络者。3)消极对抗型。阻碍群体实现目标或维持良好气氛。攻击指责者,拒绝阻挠者,竞争对抗者,冷嘲热讽者,涣散分裂者,惟我独尊者。由于个人在群体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因此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或不断更换原来角色,使群体传播增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前两种角色总是要克服后一种角色以实现群体目标。3、参与行为1)责任感。作为群体成员的责任是:对其他成员和所讨论的问题保持开放心理,在讨论中尽量保持客观、独立地评价信息和意见,尽量不使个人偏见影响到对他人意见的接收。要对他人以及整个小群体的情感有足够的敏感性。每个人都有责任让所有人加入讨论。比如主动接纳新来的人。积极参与也要求事先准备,否则容易浪费时间,挫伤积极性。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2)传播能力。说:必须能准确地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听:有效地倾听在小组讨论中十分重要。4、小群体中互动发展:5G小群体的有效工作并非顺理成章,群员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协调。大致有几个发展阶段:1、“Groping“暗中摸索。2、“ Griping “苦恼压抑。3、“Grasping“把握协调。5、“Group Action“群体行动。群体活动全面展开,领导有效力,成员积极参与,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决策,创造更浓的民主气氛。领导行为与领导者:领导的产生,领导的风格,领导技巧1、领导的产生1)领导与领导行为2)有效领导的重要品质3)领导的产生:指派,选举,淘汰,客观环境4)选拔标准:个人品质,相关特征,特定技能。2、领导的风格:1939年卢因研究过不同领导风格对小群体情绪和任务完成的影响。他们考察了四个由10岁男孩组成的五人群体,分别体现不同的领导风格。专制型:喜欢高度集中化的传播网络,指令式,强烈的目标导向型,对实现既定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如果其能力得到成员们的尊重,则小群体工作很有效率,否则,易激发矛盾。民主型:指导而非指令,倾向于适度的“身份平等”和“机会均等”,尊重成员意见,向成员解释任务,依靠集体决策。其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力,任务性质,及与成员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此类群体较有创造性和凝聚力,但效率较前者低。放任型:完全放任不管,使其绝对非中心化,领导为群体互动提供信息和反馈,领导进行观察,记录,需要时方提供建议。这种领导对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群体最合适,过多指令反而限制创造性,效率低。 目标领导与情绪领导:群体中的领导行为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目标领导功能”,在于带领、指导全体成员搞好工作,以实现群体目标。“社会情绪领导功能”主要侧重于满足群体个成员间的社会情感需要,维持和发展他们之间的人际联系,以使整个群体保持聚合和巩固。 这两方面的领导也取决于群体的成熟度(群体互动的长期性,群体规范的建立,决策过程的形成等等)。3、领导技巧:以往突出强调个人品德,现在则强调领导对环境的适应、领导技巧。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1)个人行为技巧:成功的领导应关注群体感受;认同于群体需要;学会认真倾听;避免批评或嘲笑成员建议;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不争论。2)传播技巧:成功的领导应使每个成员不仅明白要什么,而且为什么;使群体保持有效传播。 3)平等技巧:成功的领导应认识到:每个人都很重要;领导行为应当共享,而非垄断;领导应使领导行为分散。4)组织技巧:成功的领导应帮助群体制定长期与短期目标;大问题分成小问题共享机会与责任;计划、行动、追查、评价。5)自我检查技巧:成功的领导应明确动机并用动机指导行动;明白成员的敌视程度及忍耐度以采取相应对策;明白成员的调查事实行为;帮助成员了解其力量,态度,及价值观。影响小群体传播的变量:1、人格(personality):2、内聚力(Cohesion)3、矛盾冲突(conflict)4、一致性(conformity)表示小群体中各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吸引和共同性的程度。一致性,既是小群体得以形成的前提,亦可在小群体活动中得到发展。5、群体压力6、群体思维/群体意识7、冒险性与从众现象相联系又区别,是小群体的冒险性。例如,当一个具有冒险性的计划,为单个人考虑是否采用时,他往往格外慎重,但当同一计划在小群体中讨论时,此人往往可不加考虑而赞同。究其原因,恐怕是个人处于团体之中,常有意无意将每人应负责任转到他人身上。人皆如此,因而具冒险性。为此,当所需提出的决策具有较强冒险性时,与其将成员集中讨论,不如一个个征求意见,然后汇集分析。有关群体的研究:1、谢里夫对群体规范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自动移动光效果,单独房间各自标准,聚在一起平均值,再分开群体标准这个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错觉的心理现象,而被试并不知晓。研究人员让被试分别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判断。结果发现,虽然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差异很大,但随着在群体情景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最后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并且这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这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谢里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2、阿西对群体压力的“线段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西在 50 年代进行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他准备了甲乙两种卡片,卡片甲画有一条标准线段,卡片乙画有 3 条线段,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实验内容是要求被验人指出卡片乙中的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阿什设计了没有群体压力(个人独立判断)和有群体压力(与他人一起判断)的两种实验环境。在第一种条件下,对 11 组卡片的判断结果是 0.7%的错误率。但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有 76%的人在多数意见的影响下至少作了一次错误选择,而全部答案的错误率为 36.8%。而且可以观察到被试在屈服于群体压力的过程中伴随着激烈的内心冲突。结论:有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自身信息相抵触。但是当群体中有一个人始终支持,这种情形便足以消灭大部分的群体压力。3、拉扎斯菲尔德发现群体在个人政治态度形成和作出投票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社会关系论。4、卢因,群体动力学与场论卢因领导风格实验(权威主义的,民主的和自由放任的领导)1)专制的领导被定义为“在群体决策中,由领导者所实施的一种高度的控制,成员们没有多少自由,也不参与” ,民主的和自由放任的领导人控制程度低,但区别在于民主的领导人“积极鼓舞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 ”而后者发挥着“消极的,袖手旁观的作用。 ”2)在勒温从个体心理学向社会心理学的变化中,领导方式的实验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食品习惯改变的实地实验1)胰腺实验:在有关相互作用的人际传播(由讨论的条件所代表)和单向大众传播(近似于演讲的条件)之间差异的方面,该实验成为一个经典性的研究。2)行为变化的三阶段程序:解冻,行为和凝固新的行为A、当一个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时,这个行为不久就会回复到它以前的状态;B、在改变和维持那样的行为方面,群体的其他成员对于每一个个体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C、群体决定对于未来的行为具有某种“凝固”的作用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5、西门研究(1946 年,费斯廷格):两个个体之间的偶尔联系由于空间的靠近而得到大大增加。空间距离通常是谁对谁谈话的主要因素。社会认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al)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 “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联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社会认同模式是群体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式,认为在社会中,个人从其认同并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在特定环境中起作用,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其所属的群体规范一致。社会认同模式有助于了解舆论如何形成,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作出反应的,可以看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任,且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3)该模式对群体看法的改变:它认为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而不是情感的反映;它认为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仅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它认为,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的后果。群体与大众传播:群体作为改变的工具:群体结构/群体动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参考群体广告中常使用乐队花车法。大众传播+群体影响效果更大。两级传播,创新扩散,社会分类论,受众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