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传播传播学传播史重点指导.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传播传播学传播史重点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传播传播学传播史一、人类传播发展史媒介发展史/传播阶段发展:二、大众传播发展史(注意标志性事件,法案)三、传播学与传播学史四、传播过程和模式五、经验学派一、人类传播发展史媒介发展史/传播阶段发展:采用过渡理论(历史阶段论)的视角,将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与承载传播意义的代表性符号形式(媒介)相联系,并划分为语言、文字、印刷和电子四个阶段。前语言阶段的传播历史原始劳动。1、口语传播时代最古老的媒介是人自身:这一阶段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语言的产生劳动协作和交流联系的需要。施拉姆“汪汪”理论(模仿论) , “感叹”理论, “呦嗨嗬”理论(劳动叫喊说) 。口语最初只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人类通过社会实践逐渐提高了其抽象能力,成了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人类语言的特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口语产生的意义: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提高了人类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口语局限性:受空间和人体能量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受时间限制,转瞬即逝,保存性差,不稳定。由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传播目的不同,语言传播常难以做到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时间限制还表现在代际传递中信息的主观成分的更新所带来的信息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因此,即使在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口语也并不是唯一的传播手段。非语言传播:姿势、表情。早期的体外化媒介,如结绳、烽烟、鼓旗、图画等。近代大众媒介的发展,不仅扩张了媒介形态,而且为语言传播优势的发挥创造了一个新平台(如炉边谈话) 。语言传播不仅在群体内,也在大众传播的平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媒介:公元前 3000 年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传播的优势及意义:1)时间上传之久远和空间上传之广远,打破了时空限制,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2)文字具有规范、便携、易于保存等特点,所承载的信息也由简单变复杂,由少变多。3)减少语言沟通的障碍,增加沟通效果。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4)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明的传承有了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5)文字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6)文字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文字的出现使社会结构发生变革。以听觉为基础的口语传播决定了拥有高超记忆力的人成为社会中的特权人物,掌握了社会的控制权。而文字的产生打破了这种社会秩序,文字媒介的昂贵和书写方式的艰难,以及特权阶级对文字普及的压制,导致特定阶层使用文字及其媒介,掌控话语权,文化积累及宗教成为行业。它使得大规模的、超越地理限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一书中认为,以文字及其载体构成的“空间偏倚”媒介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局限: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媒介: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文字的复制技术。公元 1456 年,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法,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阶段。印刷传播的优势: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印刷传播在四个方面比早期媒介更有效:表达性传送范围更广的思想和感情。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迅速性可以快速产生并跨越空间。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印刷传播的直接意义是是文字信息的批量传播成为可能,可以使众多的人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得到相同的信息。这种直接意义的背后是印刷媒介与现代文明的历史性互动。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印刷媒介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印刷术结束了人类手抄传播的历史,使承载者教义和知识的精神产品空前广泛的传播到社会各阶层,媒介丰富普及,不再是宗教等,通俗实用。同时,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的书籍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2)印刷媒介的发展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印刷媒介催发现代文明,促进教育、科技的普及和市民文化的兴起,为社会意识的解放、民主启蒙提供手段,从此手抄时代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时代终结了。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3)印刷媒介革命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书籍和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普及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引起了巨大变革,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兴起。印刷媒介也成为一项规模宏大的产业,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4、电子传播时代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相继诞生了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电影 1895 广播 1920 电视 1936 网络 1969电子传播的优势: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突破时空限制。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更为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解决了印刷媒体对于受众文化素养要求的限制。电子媒介对人类传播进程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飞跃。电子媒介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人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运用参与建构了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媒介即讯息)5、新媒介与数字传播时代:(分析:媒介即讯息)支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技术主要是有线电视(光缆) 、卫星电视、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有线电视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70、80 年代迅速普及。其传播优势是:信号稳定,不易受影响;容量大;功能多等。卫星通讯技术出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更先进的卫星直播电视也正成为电视传播的新宠。计算机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经历了微型化和巨型化的发展,已成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技术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网络传播时代的传播特征是个人化、目标性、双向性和全球网络传播。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综上所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依次叠加而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请分析和评价下面这段话:“新媒介并不是自发的和独立的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 (中国传媒大学 2008)首先,媒介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媒介总是在旧有媒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新媒介总是对已有媒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改进形式。其次,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1)新媒介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文字克服口语的缺陷,成为文字传播时代的主导媒介印刷术冲破手抄传播的局限,信息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电子媒介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新媒介出现后,旧媒介继续演进适应新旧媒介并行。当代虽被冠以电子传播阶段,但印刷传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手写传播业未曾淘汰,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新旧媒介及其功能越来越互相兼容,彼此融合。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似乎不可逆转。旧媒介会借助新媒介不断改进:报网互动,报纸出现网络版、手机版,广播、电视节目实现网上直播、录播等等。互联网已经普及了若干年,但是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电影这些旧媒介并没有消亡之势,相反,借助网络,倒呈现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古登堡(清华大学 2001,四川大学 2004)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 世纪 40 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莫尔斯电码(清华大学 2002)莫尔斯电码是美国人莫尔斯于 1844 年发明的一套由点和划两种符号组成的代码。莫尔斯电码发明后,人们开始使用这套电码通过无线电传输信息,开始了人类利用无线电的新纪元。在无线电发明后的一百年中,莫尔斯电码一直是人类沟通信息的重要方式。直到现在,莫尔斯电码仍以它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被当做军事通信的一种重要后备手段。媒介发展的 30 年法则(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媒介发展的 30 年法则是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未来研究所所长保尔 .萨佛提出的关于媒介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在过去 5 个世纪的人类传播史中,新技术、新媒介取代旧技术、旧媒介的速度(如果可以取代的话) ,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迅速、那么顺利。它往往至少需要 30 年的时间,即所谓的“30 年法则” 。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媒介的发展就是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1)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2)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种媒介功能出现融合趋势自 90 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3)体外化信息系统的统合意味着社会信息系统的巨大化和人类对其控制的间接化重新统合后的媒介系统会是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合作。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双重偶然性(厦门大学 2006)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既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又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媒介功能失调:传播障碍,传播隔阂传播障碍是指阻碍社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包括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曲解或有意曲解。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等。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比一般系统更为复杂。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二、大众传播发展史(注意标志性事件,法案)1、大众报刊1045 毕昇 活字印刷1456 古登堡 金属活字印刷 圣经1660 第一张日报 德国 莱比锡新闻1833 第一份便士日报 本杰明.戴 纽约太阳报 ,带头掀起了“便士报运动”1851 年 亨利.雷蒙德创办了纽约时报 ,成为美国严肃报纸的源头,从此严肃报纸和通俗报纸成为西方报业的主要结构。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普利策和赫斯特的“黄色新闻”大战“新式新闻”时代,损害报业公信力40 年代,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开启社会责任理论,新闻职业道德基本思想20 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报业为在广播电视时代求得生存,先后开创了“新新闻主义” 、 “精确报道” 、“视觉新闻”以及 90 年代的“公共新闻”模式。现在西方著名报刊有:美国纽约时报 今日美国 洛杉矶时报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 读者文摘等。英国泰晤士报 太阳报等。世界四大通讯社是: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2、电报1838 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 海底电缆横跨大西洋,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1876 贝尔发明电话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却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3、电影1889 爱迪生发明了电影1895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1927 第一部有声电影 爵士乐歌手电影发展经历了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彩色电影数字电影四个阶段。早期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二战后电影很快发展为包括生产、发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为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的结合。4、广播广播是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产物。1912 1912 广播法案1920 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KDKA,标志着商业广播的开始1926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出现1926 中国第一个官办广播台1927 可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1936 英国广播公司 BBC 成立1943 美国广播公司 ABC 成立二战后,收音机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70 年代后调频广播兴起,面临电视媒体的冲击,广播开始走地方化、分众化的道路。90 年代后,传统模拟广播开始向数字音频广播过渡,传统无线广播正在与网络结合,向网络广播方向发展。5、电视20 世纪 20 年代进入试验播放阶段1939 黑白电视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1940 彩色电视1941 年 NBC、CBS 开始商业电视广播1958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成立1962 卫星转播二战后到 20 世纪末,电视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播、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的变革过程。21 世纪,电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数字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脑和网络技术以及卫星传输技术提升了电视媒介传播的质量和数量。6、新媒介与数字传播:1946 第一台模拟计算机,80 年代出互联网民间化,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E-mail,BBS,万维网1993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口语和文字。口语传播时代,拥有超高记忆力的人物掌握特权。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2、印刷。印刷术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报纸和期刊导致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3、电子媒介与网络。从 19 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 20 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也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手机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到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 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使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4、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以及数码相机( DV) 。 手机短信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它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它的发送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要素。这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而不是强化内容或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符号成为被延缓的“在场” ,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互动及时实现,信息自主选择。DV 导致影像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状况得到改善。由于 DV 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众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这是我们要警惕的问题。三、传播学与传播学史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 2003、2007,华东师范大学 2007)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形成于 20 世纪初至 40 年代的美国,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传播学研究主要分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体系包含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卢因。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2)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3)按不同领域:纵向或横向。纵向研究人类传播史。横向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过程和结构。4)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李彬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自然科学层面(传播技术),社会科学层面(传播规律性),人文科学层面(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