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考研笔记.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普通生物学考研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生命系统的层次: a 生 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 地球表面 b 生 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 生命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c 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 2 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 武汉 大学的生物群落 d 种 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 的集合 武汉大学的乌鸦 e 个体:一个生命体 麻雀、野兔、人 f 系 统: 2 个 或更 多器官 构成 , 执 行特殊的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 、 呼吸 系统 g 器 官:2 种或更多类型 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 胃,肺 h 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 上皮组织、结 缔组织 i 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 上皮细胞、红细胞 j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 的结构 叶绿体、线粒体 k 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 H2O 、葡萄糖、 D NA l 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 氢原子、氧原子 m 亚 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 子 质 子、中子、电子 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 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 、 能 量和信息的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 有序运动。 /生长、发育和 繁殖 /遗传、变异和进化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生物和环境的统一(一).。复习细胞学知识: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 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 细胞 :细胞核 核 质:含有染色体 DNA、RNA,核仁: : 细胞膜 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 3 三层结构分子水 平: 按一 定规律排列的 蛋白质 磷脂分子以 及糖类 。功 能: 物质运输 , 防止生命所需物质渗出 , 调 节水、 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 出, 选择性渗透膜 。 信 息传递 , 激素 、 神 经递质 、 药物需通过细胞膜 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细胞壁 植物细胞所特有 : 细胞器 内 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 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 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 量的用途 : 维 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 功能, 比 如细胞膜的物质运 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 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 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细胞分裂 1 无丝分裂 2有丝分裂 3减数分裂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 分裂 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 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 、 生 长而形成一个有机体。 囊胚早期 , 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 , 随 着细胞数量的增加 , 细胞 的形态、 大 小 、 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 , 以 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 能的细胞群 -组织(二 ) :高等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动物的组织 一、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 , 它 们联合构成组织 。 由 形态相似、 功能相同的 细胞和非细胞的成分构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结合成较大 的功能单位称为 器官。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联合在一起 , 彼此分工协作以完成一系列生理 功能,这就是 系统。 二、组织和器官的来源和分类 动物躯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精卵首先是进行多次分 裂, 形成单细胞层的囊胚 , 囊胚细胞进一步分裂和囊胚层的形态变化 , 形成具有二胚层的原肠胚,然后在内、外 胚层之间又形成了中胚层 , 组织和器官都是由这三个胚层分化产生的。 囊胚 原肠胚 外胚层 : 表 皮及其附属物 , 脑和神经系统 ,感受 器中胚层: 真皮 内层,脊索, 内脏器 官外膜,肌 肉,循 环系统排泄系 统,生殖系统 内胚层: 消化 道上皮,呼吸 道上皮 ,尿道、膀 胱上皮 ,腺体,包括 肝脏和胰腺 三、组织类型 动物组织的分类:上皮组织,结缔 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构成 : 上 皮细胞和细胞间质 , 无 血管, 所需营养物质和自身代谢产物 通过渗透作用与结缔组织交换。 位置: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 的内表面,某些器官的表面 按照功能可把上皮组织分为: (1)被覆上皮 按照上皮细胞的结构可把被覆上皮分为: 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 上皮: 心腔、血管 、淋巴 管内面,浆膜 外面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在甲状腺、唾液 腺、胰腺的小输出管等处 。 :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器官 的粘膜、一些腺体的导管 :单层纤毛上皮:小支气管 、输卵管、子宫内面 假复层柱状上皮:一些腺体的 大排泄管,呼吸道等。 复层上皮 : 复层扁平上 皮:分 布在皮肤的表 皮、 消化道及阴道 等。在最下面一层为生发层,由此产生新的上皮细胞。  过度 烧伤导致生发层破坏,所以不易恢 复,被结缔组织取代。: 复层柱状上皮 : 某 些腺的大排泄管 、 尿 道、 肛门粘膜, 呼 吸道等 变移上皮: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的缩张 而变化,分布在肾、膀胱 、 输尿管和尿道等 。 例如膀胱上皮 , 没 有尿液时, 为复层上皮 , 当充满 尿液时,变为单层上皮。 被覆上皮游离面所接触的环境多种多样 , 因而细胞表面发生了适应性 特化 。 消 化道上皮在电镜下观察有许多突起 , 称为微绒毛 , 可 增加细 胞表面的吸收面积。 (2)腺上皮 特 点:具有分泌功能的 单个或多个细胞,称为腺细胞 存在方式 : 单个分散在上皮中 , 如呼 吸道 、 胃和肠上皮中的杯状细胞 ; 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管状、囊 状或管泡状的多细胞腺。 结缔组织 大量细胞间质 + 细 胞 不同的结缔组织的细胞不同,间质也不同 (1 )疏松结缔组织:柔软富有弹性 和韧性,广泛分布于体内,填充 作用。又称为蜂窝组织。 纤维包括:网状纤维,胶原纤 维,弹性纤维。 基质:透明具粘性, 细胞:细胞种类很多。成纤维 细胞,巨噬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参与组织的修复。我们不小心划破了手,成纤 维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进行填补。 (2 )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 多。支持,连接,保护,皮肤的真皮,腱,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3) 软 骨组织 : 软骨细胞 、 纤维和基质 , 软骨组织中无血管和神经 , 营养物质靠软骨膜血管供应。所以 一旦损伤,营养物质供应不上 , 恢 复起来较困难。 (4)骨组织:骨细胞、纤维和基 质,基质坚硬,含有大量钙盐。 (5)血液:液态结缔组织,由血 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 红细胞, 数量很大 , 主 要含有血红蛋白 , 1 00 毫升血液中 血红蛋白克数 , 成年男子 1 2-16 克, 女子 11-15 克 。 白细胞, 有 核, 体积大,数量少。 血小板:细胞碎片 血 浆: 血液的功能: 运输 : 把机体的营养物质 , 水、 无 机盐 及氧运送到身体各部 , 同 时把 代谢产生的 C O 2 、尿素及其它废物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 外,也可运送激素。 运载工具:水、血浆蛋白、红细胞 防御和保护 : 吞噬作用 , 免疫物质 (抗体) 抵抗外界毒素和病毒 (抗 原) ,止血作用。 维持机体内环境: 肌组织 由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构成 。 肌 细胞 细长如纤维 , 故 肌组织又称肌 纤维。肌纤维的收缩作用是由其细胞质中纵向排列的肌原纤维实现的。 根据肌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1)横纹肌:肌原纤维成束状排列, 有明带和暗带之分,电镜下, 背括肌、三角肌、肱二头肌、 腓肠肌都属于横纹肌。 (2) 平滑肌 : 构成血管和某些器官的肌层部分 , 肌 原纤维无横纹肌 , 不受意识支配,举例,我们的 内脏不能随意运动。 (3 )心肌:由心肌纤维构成,构成 心肌肌层,不受意识支配,能够 自动有节律地收缩。 神经组织 结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 功能:感受机体内、外刺激和传导信息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1)胞体:形状多种, 除一般细胞结构外,神经细胞特有 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2)树突:接受信息 神经纤维:通常指轴突和包在 其外面的一些附属物。 (3)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生活状态发亮,呈白色。来 源于施旺氏细胞,郎飞氏节 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神经膜: 施 旺氏细胞膜 , 包在髓鞘外面 , 其 生理功能与神经纤维的新 陈代谢有关。 神经胶质细胞 : 胞 体内无尼氏体 , 多突起, 不分树突和轴突 , 无传导机能,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 、营养和修复作用。 皮肤系统 一、基本结构 皮 肤 表皮: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皮肤衍生物 由 皮肤演变而成,为了适应环境 皮肤 1 表皮 四层构造生 发层: 表皮的 最深 层 , 下 面 紧 接真皮为单层柱状细胞 , 往 上为复 层多角形细胞。 生发层细胞 , 特 别是深层细胞 , 有丝分裂旺盛 , 分 裂产生的新细胞向 浅层移动,以补充表层细胞。 粒层:2 - 3 层梭形细胞,细胞质中充满颗粒,组织化学方法证明, 这些颗粒含有 RNA,推测与角蛋白合成有关。 明 层:透明细胞组成,细胞 界限不明显,细胞核也已消失。 角质 层:数 层角质化的无 核细胞 ,表面不断 剥落。 细胞内含有角 蛋 白,角蛋白是由紧密排列的多肽分 子组成,具有防水作用。 2 真皮 表皮之下 , 致密结缔组织 , 大量胶原纤维 、 弹性纤维使皮肤柔韧而富 有弹性,能经受摩擦和挤压。真皮中有大量毛细血管,有滋 养表皮的作用。 真皮中还有神经、色素细胞和各种腺体 分泌 感觉 保护:防止紫外线 3 皮下 组 织 除了一些纤维外,还有堆积成 层的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的作用 能量储存: 1 克脂肪完全氧化产生 9 . 4 卡能量。 维持体温:热的不良导体。 保 护:缓冲外界作用力。 皮下组织也分布有血管、神经。 皮肤衍生物 指甲、爪:猛禽、猫科动物发达,用于捕食 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 毛干在皮肤之外,毛根在皮肤 内,基部膨大称为毛球。 毛根外有毛囊包着。毛囊由皮肤演 变而来,也有表皮和真皮之分。 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接近开口 处,有皮脂腺导管通入毛囊。 与毛囊联系的还有立毛肌。立 毛肌收缩,毛发竖立。 皮肤中的腺体 皮脂腺: 位置:真皮中 结构:导管开口于毛囊,又称毛囊 腺。但有一些类型与毛囊无关 , 直 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游离皮脂腺 分泌物: 脂 肪。 全浆分泌型 , 即分泌时充满脂肪的细胞解体 , 脂 肪由 导管排出。汗腺 单管状腺,末端团状 乳腺 管泡状腺,外面有富有脂肪的结缔 组织。结缔组织发出许多中隔 , 把 腺组织分成许多叶 , 每个小叶相互连 接形成导管 , 导管又汇聚成总乳 管,总乳管分别开口于乳头。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各种生理功能 1 保护 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道防线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 , 可 以防止外界环境 中的病菌 , 物理 、 化学物的 侵害。 生发层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 素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 真皮的坚韧性 2 分泌和排泄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可以滋润皮肤、毛发 汗 腺分泌的汗液,成分除水 外,还有尿素和无机盐 乳 腺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3 感觉 重要的感觉器官 , 这是因为皮肤里含有丰富的 神经末梢和各种特殊的 感受器。 冷,热,触,痛4 调节 体 温 人体需要保持体温恒定,过高 过低对生命活动都不利。 体温调节机制主要是皮肤内毛 细血管的血流量变化 外界温度高 血管扩张, 血流 量增加 皮肤散热 , 出汗也带走一些热量 。 外界温度低 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皮肤减少散热。 生理学部分请到生理学版块参考 生理学纲要 运动系统 骨+关节+骨骼肌 动物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 支配下,引起骨骼肌收缩 , 牵引所附着的骨骼,绕着关节 活动面完成的。 工作原理:骨骼是杠杆,关节是支点。 静止时:杠杆平衡 运动时:杠杆运动 骨骼 骨的结构 软骨 透明软骨:长骨关节面,喉部,气管 弹性软骨:耳外壳 纤维软骨:椎间盘,趾骨联合 ,关节盘,关节盂 软骨膜: 包 在软骨外面的一种结缔组织 , 软 骨中无血管 , 营养物质由 软骨膜中的血管通过渗透作用 到软骨细胞中。 软骨的功能 : 有弹性 , 管径易于改变 , 气管 ; 减少摩擦 , 关节面活动 自如硬骨 硬骨 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杠杆作用 短骨:分布于腕部、跗骨(构 成脚弓的几块骨头 ) ,承 受压力 扁骨:分布于颅盖、肋骨,富 有弹性,保护脑和内脏 长骨的构造 骨膜 包在外面 , 致密结缔组织 , 富有神经和血管 。 其中的成骨细胞参与骨 的生长, 成 年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 受损伤, 如 骨折 , 成 骨细胞又参 与修复作用。 骨质密质:表层、坚硬 松 质:内部,疏松 骨髓 髓腔和松质内 , 幼 年时有造血功能 ; 成 年时失去造血功能 。 骨骺的松 质终生保持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 有机成分: 3 5%,肌原纤维 无机成分: 6 5%,钙盐 随着年龄增长 , 有 机成分 、 无机成分减少 , 弹性 、 韧性和坚硬性都降 低 骨骼的区分 中轴骨骼 颅骨脊柱 躯干骨 胸骨 肋骨 附肢骨骼 上肢骨 下肢骨 关节 能活动的骨连接 基本构造 关节面 凸起的面叫关节头 凹进的面叫关节窝 关节囊 结缔组织构成,包围整个关节 ,连接两块骨骼 关节腔:密闭腔,内有润滑液 骨骼肌 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 40-50% 。 基本构成:肌纤维 有血管和神经 肌肉收缩机理 肌细胞= 肌 纤维 肌细胞中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直径 1 -2 微米 光学显微镜下:肌纤维明显的特征 是,有规则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电子显微镜下:肌原纤维由肌小节构成肌小节= 粗 肌丝+细肌丝 收缩的机能单位 暗带:粗肌丝形成,肌球蛋白 明带:细肌丝形成,肌动蛋白 明带两个相邻的肌小节之间没 有粗肌丝,只有细肌丝 Z 线 :明带中间有一条横向线 H 区 :暗带中间有一段明亮的 区域,只有粗肌丝,没有细肌丝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 , 使两个 Z 线 靠近, 肌小节长度变短 , 肌肉 收缩 要点:粗、细肌丝长度不变, 只是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进一步分析 肌丝的滑动是由于肌球蛋白的 横桥附着在肌动蛋白上 再深究下去,就必须联系神经系统。 首先 , 中 枢神经引发动作电位 , 也就是发出指令 , 动作电位在神经原 之间传播 , 到达运动终板 , 引起神 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 。 乙酰胆碱改 变肌细胞 N a + 和 K+ 的通透性 , 产 生终板电位 , 电信号引起肌细胞内 特殊部位释放 Ca2+ , 达 到一定浓度 , 与肌球蛋白结合 , 产 生分子构 象变化,从而导致横桥与肌动蛋白 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进化程度 低等 高等 消化系统 新陈代谢 , 摄取物质 , 蛋白质, 糖, 脂肪, 这些食物是结构复杂的的 大分子,必须转变为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消化:在消化管内的物质分解 吸收:消化后的物质通过消化管上 皮进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 消化道 口腔 舌下腺 消化腺/腮腺 /颌下腺 咽 食道 胃 粘液 细胞 / 主细 胞 / 壁细胞 小肠 胰腺 /肝脏 / 十二指肠腺 /肠腺  大肠 肛门 消化管的基本结构 从内向外分为 4 层 (除口腔外 ) : 1 粘膜:粘膜上皮,单层柱 状上皮,结缔组织,一层平滑肌 2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3 肌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外 纵行肌(除口腔,咽,食道上段和 肛门外) 4 外膜:扁平上皮 消化腺的基本结构 小型腺: 单 细胞腺 、 单 管腺, 分布于消化管的管壁内 , 如 唇腺 , 舌 腺、 食道腺、胃腺 大型腺:以导管开口于消化管内, 唾液腺、肝脏和胆囊、胰腺 消化的基本过程 1 机械性消化:口腔、牙齿 的咀嚼,消化管的蠕动 主要作用,促进食物与消化液混合 2 化学性消化:消化酶作用下,化学分解 口腔内消化食物被咀嚼,唾液起湿润作用 ,也有一定化学变化 咀嚼:咀嚼肌顺序收缩,牙齿 切割、研磨,反射性动作 吸吮 : 口 腔肌 、 舌肌收缩 口腔 内空气稀薄 , 压力降低 液体进入口 腔,喝饮料 唾液腺: 3 对大唾液腺 : 舌下腺, 腮腺, 颌 下腺 , 各种小腺体 唾液 唾液成分:水、粘蛋白、酶、 各种无机物、气体 唾液的作用: 溶 解食 物 清洁、 保护口腔 , 清 除口中残余 食物和有害物质 , 溶 菌酶的杀菌作 用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唾液分泌的调节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 食物刺激口腔内的神经末梢 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中枢传出指令到 唾液腺唾 液分 泌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 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 环境,与食物关联的各种信号 , 食 欲,望梅止渴,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 吞咽:口腔 咽食道胃 会厌负责封闭气管,吃饭时说笑, 食物进食管,小孩吃果胨危险 食物吞咽的反射活动 食物团刺激软腭 、 咽部、 食 管等 处感受器 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中枢 传出信号引起各部位肌肉动作,吞咽活动。 胃内消化 胃的作用 暂 时储 存 : 胃可容 纳几 倍于 初体积 的食 物 , 人 胃容量 1- 2 升 , 故 每 日只需 2-3 餐 消化:a.胃的蠕 动 b .胃腺分泌胃液 胃的蠕动 :有 节律地波浪 式运 动,人频率 3 次 /分, 一波未平 ,一波 又起 纵行肌层内的起搏细胞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 膜电位节律性变化 平滑肌收缩 这种自发的运动受神经和激素的影响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以影响基本电节律 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人进入餐厅,胃运动加强 情绪不好,胃运动减弱 消化道粘膜上有许多细胞分泌 激素,也影响基本电节律 胃腺分泌胃液 粘液细胞:粘液,保护胃粘膜 ,使食物容易通过 主细胞:胃蛋白酶,胃液的重要成 分,使蛋白质变为多肽 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的主要作用包括: 激活胃蛋白酶并为之提供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分界抑 制和 杀灭细 菌 进入小肠,促进小肠液分泌 壁细胞中有大量线粒体 , 产生的 A T P 为 H+和 C l- 的主动运输提供能 量 此外,胃上皮内还有许多细胞具有分泌机能 胃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系统:非条件性的,条件性的 激素的作用 食物、药物对胃液分泌的影响 蛋白质食物 > 糖类食物 脂肪抑制分泌 吃过多肥肉 , 长 时间不觉饥饿 , 因为脂肪抑制胃液分泌 , 延长消化时 间。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为什么胃内高浓度盐酸和胃蛋白酶不会使胃壁自我消化呢?因为胃 粘膜表面有一层由上皮细胞产生的 脂蛋白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酒精和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 , 浓 度过大 时可能破坏胃粘膜屏障 , 在局 部区域被胃液自我消化 , 引 起胃溃疡 。 饮 酒, 尤其是空腹时 , 酒 精直 接作用于胃粘膜 。 吃药遵医嘱 , 有些饭前 , 有些饭后 , 主 要是为了保 护胃粘膜。 小肠内消化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开始小肠内消化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 机械消化:小肠蠕动 化学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 1 胆汁 较浓,有苦味,金黄,深绿 肝细胞分泌 消 化时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不消化时储存于胆囊,消化时进入十二指肠 成分:水 +胆色素+胆盐 + 胆固醇 + 脂肪酸 作用:乳化脂肪,使之分散于水中 ,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胆囊炎、 胆 结石病人有厌腻食物 症状 , 原因是胆汁分泌减少 , 对 油腻 食物消化能力降低 胰液 胰腺 外分泌物:胰液,直接进入小肠 内分泌物:胰岛素,进入血液 胰液的分泌 成分和作用 水 和无 机盐 胰 酶 分 解作 用 a 胰蛋 白酶 b 胰淀 粉酶 c 胰脂 肪 酶 小肠液 由十二指肠腺、肠腺含有多种酶 酗酒 、 暴 饮暴食可使胰腺分泌过度旺 盛 , 引起自体消化 , 导致胰腺炎 发生。 大肠内消化 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 , 吸 收水分 , 暂时 储存残余物质 。 大 肠内有许多 来自口腔的细菌,细菌产生的 酶能分解食物残渣。 吸收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 消化液中的水、无机盐通过小肠上 皮细胞 血液、淋巴 人体一天的消化液为 6-7 升,加上饮用水 胃仅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 肠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人 的小 肠长 5 - 6 米 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褶 大量绒 毛每个柱壮上皮细胞膜腔面突起 , 称为微绒毛 , 人体, 每 一柱状上皮细胞有 1700 多条微绒毛 。 环 状皱 褶、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小肠吸收面积达 200m2 ,增加 600 倍 以上。 被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 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 绒毛内神经 、 毛 细血管 、 毛细 淋巴管丰富 , 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 同,教材 P150 图。 吸收的方式 1 被动运输:高浓度 低浓度, 不需要能量,扩散,渗透, 2 主动运输:低浓度 高浓度,需要能量,动物体最重要的物质运输形式 细胞膜上存在 K+ ,N a+ 泵,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本身具有 A T P 酶 活性,可以分解 A T P 获 得能量。 维持细胞内外 K+ ,N a+ 离 子的不等分布,其生理意义在于: 为代谢反应提供必要条件 维持细胞的形状和体积 在细胞内外产生一种电化学势能 a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基础 b非离子物质、氨基酸、葡 萄糖等吸收的主要能源 研究发现这些非离子物质进入细胞内伴有 N a + , 表明 Na+ 顺 浓度差 移动释放能量 小肠上皮细胞两侧的运输系统不同 绒毛侧:葡萄糖主动运输系统 毛细血管侧:葡萄糖被动扩散系统, K + , N a + 泵 主动运输系统 此外尚有其它类型的离子泵 脂肪的吸收是通过扩散作用的 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微团形式, B 12 与一种粘蛋白结合 水的吸收:被动渗透 电解质的吸收 : N a+ 与氨基酸 、 葡萄糖一样 , 同时也引起 Cl- 等负离 子被吸收 钙、铁都是主动运输过程 肝脏的机能人体最大、功能最多的腺体,肝脏 中的化学反应达 500 多种 肝脏血流量最丰富,约占心输出量的 1 /4 1 分泌胆汁,肝炎病人食欲 差,胆汁少,影响代谢 2 物质 代 谢 蛋白质代谢:吸收的氨基酸经过肝 脏时, 80%参与合成、转化 合成血浆蛋白 为身体提供各种组织蛋白 氨基酸脱氨 尿素 糖代谢: 单糖进入肝脏 一肝糖 原形式储存 , 肝糖原对调节血糖浓 度具有重要作用。林蛙冬眠前肝糖原最高 脂肪代谢 : 脂肪运输的枢纽 , 吸收的脂肪中的一些进入肝脏 , 然后 转变为体脂而储存 , 饥饿时储存的体 脂先被运送到肝脏 , 再进行分解 3 解毒 作 用 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 质需经肝脏处理 解毒方式 化学作用,各种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分解,结合,脱氨等 分泌作用,汞、细菌通过胆汁排出 蓄 积作 用 吞 噬作 用 肝脏非常重要,注意饮食卫生 ,不要随便到外面吃饭,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以糖为例    消化道 循环系 统循 环 系 统食物(多糖) 单糖 肝脏 身体各部,在细胞内进行糖代谢,产生能 量,供各种生命活动之需 , 神经、肌肉、甚至消化吸收同样需要能量 涉及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涉 及不同系统的协同工作 循环系统 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收的氧 全身各部 全身各组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 碳和废物 肺、 肾、 皮肤 体外 激 素身 体各 部 体液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细 胞内生化反应的环境 细胞外液 : 细胞外的液体 血液 : 存 在于心血管系统 淋巴液 : 存 在 于淋巴系统 组织液: 与大气相比,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循环系统 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血液 血液 血浆 血清 纤维 蛋白原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T 细 胞 B细 胞 单核 细胞粒细胞 中性 粒细胞 奢碱 性粒细胞 奢酸 性粒细胞 血小 板 血浆:淡黄色液体,占血液体积的 5 3 %(男) 、5 8 % (女) 。血浆内 含有 92%的水, 其余为血清蛋白 、 纤维蛋白原 、 酶 、 激 素 、 无机盐、 营养物质。各种物质的运输都 是以血浆作为载体的。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 体叫血清 血细胞 红细胞: 数量最多 , 4 50-500 万/立方毫米 (男) , 3 50-450 万/立方 毫米(女 ) 。 形态大小,实验已做 注意为双碟形,表面积大于球 形,有利于气体交换 红细胞寿命, 100-120 天, 4 个 月全部更新 1 次 红细胞记数比较稳定,生成率 =破坏率 最重要的机能,通过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 调节生成率来适应环境变化 : 高原缺氧 , 为 了运送更多的氧 , 红 细胞 数量增加 我在高原的感受 , 最初难受 , 因 缺氧感到非常不适 , 逐渐适应 , 肯定 红细胞增加。失血 肾脏产生红细胞 生成因子 ,进入血 液 , 作 用于球 胆白,产 生 红细胞生成素 作用于 骨髓 红细胞生成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血管 ,肝脏加速血浆蛋白的合成。 一次抽血 200-300 毫升,17 个 月后恢复 白细胞和免疫机制 白细胞的各种类型,参与机体的免疫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异物的能力,异物 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 、 毒素及机体的退化细胞等 参加者 作用 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 : 不 是针对某一特定异物 的免疫 , 对 各种异物都能发挥 作用 中性 粒细胞 6 2% 单核 细胞 3% 称为 吞噬细胞 吞噬 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异物的免疫 淋巴细胞 3 2 % T 8 0 - 9 0 % B 1 0 - 2 0 %称为免疫细胞 释放特异 性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抗原:引 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因素 , 即病毒、 细 菌上的特殊蛋白抗体 : 机 体识别 并排斥异物的因素 , 即 淋巴细胞上的特殊蛋白 , 称 为免疫球蛋白 , 有 5 种类型,在抗原刺激下可释放 到血浆中,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吞噬作用 : 一种古老的细胞功能 , 所 谓古老 , 是因为一些单细胞动物 有这种能力 过程:变形运动向异物靠拢 识别并附着于异物  吞入和消 灭异物 中性粒细胞:含有过氧化酶、溶菌酶等 皮肤损伤 , 急 性感染 , 化脓, 中 性粒 细胞迂出血管 , 集中于发炎部位 ,细菌群集区域 清除作用 单核细胞 : 进入 其它组织转变 为巨 噬细胞(5 0 - 8 0 微米) ,释放 各种抑制异物活性的物质,各种脂酶破坏 异物细胞膜,各种蛋白酶 、 过氧化酶、水解酶消化异物细胞。 如对结核杆菌的吞噬。 清除退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 如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 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性功能 白血病: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 ,导致感染,死亡 记 忆细 胞 T 淋巴细胞 淋巴母细胞 淋巴因子 杀灭抗原 抗原 巨噬细胞 B 淋巴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特异性免疫球 胆白 识别杀灭异物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寿命长 疫苗:灭活(无毒性)的抗原 ,注射,引起抗体。 乙肝疫苗,灭活(无毒性)的乙肝 病毒,引起抗体保持期约 5 年, 然 后要加强。 牛痘、流行性腮腺炎终生免疫 血型血型未发现之前 , 输血常导致红细胞凝集 , 从 而死亡。 有多种血型系 统,常用有 A OB 血型系统 红细胞凝集是一种免疫反应现象,凝集原 抗 原 凝集素 抗 体 血型 红细胞上凝集原(抗原) 血 清里凝集素(抗体) A型 A抗 B ( B 的 抗 体 ) B型 B 抗B ( A的 抗 体 ) AB 型 A + B (同 时存)在 无 O型无抗 A+ 抗B 假如 A 型 A B 型 : (A + 抗 B )+ (A + B) 假如 A 型血 O 型 : ( A+ 抗 B )+( 抗A + 抗B) 稀释作用而不发生溶血反应 但不能输得太多,并非万能, 临床上坚持输同型血 O 型 血为万能输血者 AB 型为万能受血者,同样道理,并非万能。 血型是遗传的,法医常用此鉴定亲子关系。 Rh 因子 红细胞除有 A 、B 两种凝集原外, 还有另一种抗原物质叫 Rh 因 子 。 含 R h 因子:Rh 阳性, 不含 Rh 因子: R h 阴 性 R h 阴性第一次接受 R h 阳性血,无凝集,但导致产生抗凝集素,下 一次接受阳性时则危险。 O+Rh 抗 凝集素母亲为 R h 阴 性,胎儿 为 R h 阳 性(来自 父 亲 ) ,R h 因 子可 透过 血管 壁进入母体 , 导 致母体血清产生 Rh 凝集素, 返回胎儿血液 , 导 致胎 儿红细胞凝结,贫血死亡。 血小板和止血机制 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 加 固纤维蛋白原的骨架作用 血小板因子 纤 维蛋白原 G a + 纤 维蛋白 凝血块 凝血酶原 凝血激活酶 凝血酶 血液自身有很大的凝血潜力,必然 存在抑制凝血的因素,动态平衡 抗凝血酶,抗凝血激活酶,肝素 输血用血液中常加入柠檬酸钠 以去血钙 防凝作用 外科手术常向病人注射肝素 防凝作用 手术后,局部施加凝血物质,如凝 血酶、纤维蛋白原 促凝作用 心血管系统和血液循环 1心 脏 的 功 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不停地收缩和舒 张,推动血液循环运动 2心 脏 的 位 置 位于胸腔内 , 2 /3 体中线左侧 , 1 /3 体中线右侧 , 前 方大部分被肺和 胸膜遮盖,留下一个小三角区 3心 脏 的 构 造有心包膜包裹 结构 心肌组成,心肌也有明带,暗带, Z 线 ,H 区。 心肌特点 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 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 。 骨骼肌需要神经传导兴奋 心脏的自动节率性起原于一定部位 , 称为起搏点 , 在 哺乳动物为 窦房结。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 按一定途径扩布 机能合体性 , 相 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传导的电阻很低 , 机能上象一 个大细胞。 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 , 与 心肌细胞膜 离子的通透性有关 , 交 替收缩 与舒张,如果象骨骼肌那样强直收 缩,血液循环就不能持续下去。 心脏收缩机理 两侧心房收缩 容积变小,内压升高 血液进入心室 心房舒张 , 心 室收缩,心室容积变小,内压升高,大于 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 , 大于动脉内压时 , 动脉瓣打开 , 两侧 心室血液分别射入肺动脉和主动 脉 心室收缩时,心房舒张,静脉血流 入心房,心室收缩后开始舒张 , 内 压下降,小于动脉压时,房室瓣开 启。 瓣膜只能单向开关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血库作用 : 使心脏间断性射血转变成动脉持续 的血流。 收缩: 突 然把 一定量 血液 射入 动脉 , 主 动脉 和大 动脉有 弹性 , 可 以扩张,容纳心室射出的血液,维持整 个动脉系统血量和血压。 舒张:射血停止,主动脉关闭,扩 张的动脉回缩,势能变为动能 , 推 动血液流动,维持整个动脉系 统血量和血压。 心脏的工作是最聪明最有效的,永不疲倦。 心率 75 次/分, 1 次 收缩所用时间, 7 5/60=0.8 秒 工作 休息 心房 0.1s 0.7s 心室 0.3s 0.5s 血管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血管壁的构成 内皮,单层上皮 结缔组织 平滑肌层 结缔组织 动脉 : 心脏发出的血管 , 身 体较深层 , 但手腕内侧 , 管壁厚, 弹性大, 血流速快 从中年起 , 动脉管壁中的弹性纤维 、 胶 原纤维和粘多糖增多 , 平 滑肌 减少,导致血管变硬。 毛细血管 : 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 数 量多 , 分 布广。 管壁很薄 , 单 层 扁平上皮,血流阻力大,利于物质交换。 静脉 : 返回心脏的血管 , 有 的深, 有的浅, 如手臂上的青筋 , 管壁薄, 弹性小, 管 腔大, 血流速慢 。 内有静脉瓣 , 方向向心 , 防 止血液倒流血液循环 肺循环: 缺 氧血 , 右 心房 右 心室肺 动脉, 肺 部气体交换 肺 静脉 左 心房左 心室 体循环: 左 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 , 进行物质 交换 上、下腔 静脉 右 心房右 心室 动脉:氧、营养物质多 静 脉: 二氧化碳、代谢产物多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一般指动脉血压,通常在上臂 宏动脉处测量。 心室收缩时 , 动 脉血压最高值即收缩压 ; 心 室舒张时 , 动 脉血压下降 到最低值,即舒张压。 心率和脉搏 : 心 脏收缩与舒张 , 也导致动脉壁相应的变化 , 人 心率平 均 7 5 次 /分,60-100 次 / 分,体育锻炼者,心肌发达,搏动有力 , 每 搏输出量比一般人大心率也就比一般人慢 , 担 负繁重工作 , 能 持久工 作 ; 心脏 功能 较弱者 , 心率快 , 心脏 不能充分休 息而 疲劳 。 工作效率 高低与心脏功能强弱有很大关系, 加强锻炼,使心肌强健 。 (我本人 60 次/分, 是长期体育锻炼和野外工作的结果 , 因 而可以在青臧高原 工作 。 ) 淋巴循环 基本途径: 盲端的毛细淋巴管 较大淋巴 管 淋巴干胸导管, 右淋 巴管 左锁 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 主要的淋巴器官脾:腹腔左上部,血液循环的通道 上,脾内含有吞噬细胞。 扁桃体: 口腔上壁后部两侧 , 有防 御功能 , 有时受到病菌感染而发病 , 称扁桃体炎。 淋巴管形成上众多的小体叫淋 巴结,具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总的功能是产生淋巴 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液的形成 血浆中的物质如水 、 无机盐、 蛋 白质 、 葡 萄糖等 , 通过毛细血管进入 细胞间隙 形成组织液, 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 淋巴 淋巴循环作用 调节血液与组织液的平衡,防 御和保护作用。 循环系统的的功能: 1.运输 运输的物质包括 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 氧 全身各组织细胞 全身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二 氧化碳和废物 肺 ,肾,皮肤 体 外 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 身体各部分,作用于相关的靶器官 运载工具 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水溶性维生素。 血浆蛋白: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 ,激素,离子与血浆蛋白结合 红细胞:氧和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 口服,注射的药物均是通过血液循环 2 防御和保护白细胞的免疫作用,血浆中的多种 免疫物质,止血作用。 爱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 , 为 病毒 感染 , 机 体的免疫球胆白即抗 体减少,从而易感病菌而死亡 3 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 细胞外液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 , 各 种物质输入与输出,形成与分解保持平衡。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 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 肺按一定速率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消化管将水 , 无 机盐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 肾脏, 皮肤把代谢废物排 除体外。 血液中有许多缓冲系统,保持酸碱平衡。 红细胞生成速率 = 破坏速率 体温变动很小,血液对热量的 吸收和散发呼吸系统 营养物质 ( 糖 、 脂类和蛋白质 )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组织细胞内 无氧细胞质内:葡萄糖 丙酮酸 + 4 A T P O 2 细胞质内:葡萄糖丙酮酸 + 1 0 A T P O 2 线粒体内: C O 2 + H2O + 30 A T P 脂类和蛋白质的分解途径都要 经过三羧酸循环 呼吸的定义: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供氧和排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 系统,就是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 呼吸系统 呼吸道 鼻腔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咽 喉 气管 支气 管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的结构 肺叶:左二、右三 支气管1 5 - 1 6 次分支 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 肺 泡囊 分 级 5 - 7 次 肺 泡 只 是通 道 , 不进 行气体交 换气体交换场所 肺泡 单层上皮 被毛细血管网所包围。 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形成一层分 子膜,维持肺泡的形态 呼吸运动的机理 整个肺除气管与外界相通外, 密封在胸腔内。 胸腔周围是脊柱、肋骨、胸骨和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