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动物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适用专业:071300 生态学考查目标及要求普通动物学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界动物的基本方式,内容涵盖动物科学的结构、功能、行为、进化及基本分类阶元。要求考生:1) 掌握动物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水平上的区别和不同,能够了解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动物基本结构发生的变异及遗传特征。2) 掌握动物分类系统的基本阶元结构,能够区分不同阶元以及同一阶元下的不同类群。3) 掌握动物由低等向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方向,包括对遗传、变异及进化概念的准确理解。4) 掌握动物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适应方式,以及发生各种适应的原理和假说。试卷结构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2)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 试卷内容结构基本概念;填空;选择;翻译;简答;论述考试内容第 1 章绪论1.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1.2 动物学及其分科1.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1.4 动物学发展简史1.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1.5.1 描述法1.5.2 比较法1.5.3 实验法1.6 动物分类的知识1.6.1 分类依据1.6.2 分类等级1.6.3 物种的概念1.6.4 动物的命名1.6.5 动物的分门第 2 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第 3 章原生动物门(PhylumProtozoa)3.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3.2 鞭毛纲(Mastigophora)3.2.1 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3.2.2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3.2.3 鞭毛纲的重要类群3.3 肉足纲(Sareoclina)3.3.1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3.3.2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3.3.3 肉足纲的重要类群3.4 孢子纲(Sporozoa)3.4.1 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Parasrnodiumvivax)3.4.2 孢子纲的主要特征3.4.3 孢子纲的重要类群3.5 纤毛纲(Ciliata)3.5.1 代表动物草履虫( Paramecium caudatum)3.5.2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3.5.3 纤毛纲的常见种类3.6 原生动物与人类3.7 原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4 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4.1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4.2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4.2.1 古生物学方面4.2.2 形态学方面4.2.3 胚胎学方面4.3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4.3.1 受精与受精卵4.3.2 卵裂4.3.3 囊胚的形成4.3.4 原肠胚的形成4.3.5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4.3.6 胚层的分化4.4 生物发生律4.5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第 5 章多孔动物门(PhylumPorffera)(海绵动物门 PhylumSpongia)5.1 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5.1.1 体型多数不对称5.1.2 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5.2 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5.2.1 无性生殖5.2.2 有性生殖5.2.3 再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5.3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及演化地位5.4 多孔动物与人类第 6 章腔肠动物门(PhylumCoelenlerata)(刺胞动物门 PhylumCnidaria)6.1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6.1.1 辐射对称6.1.2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6.1.3 组织分化6.1.4 肌肉结构6.1.5 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6.2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 Hydra)6.2.1 形态结构与机能6.2.2 生殖与再生6.3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6.3.1 水螅纲(Hydrozoa)6.3.2 钵水母纲(Scyphozoa)6.3.3 珊瑚纲(Anthozoa)6.4 腔肠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7 章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7.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7.1.1 两侧对称7.1.2 中胚层的形成7.1.3 体壁7.1.4 消化系统7.1.5 排泄系统7.1.6 神经系统7.1.7 生殖系统7.2 涡虫纲(Turbellaria)7.2.1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Dugesiajaponica)7.2.2 涡虫纲的主要特征7.2.3 涡虫纲的分类7.3 吸虫纲(Trematoda)7.3.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7.3.2 吸虫纲的主要特征7.3.3 吸虫纲的分类7.4 绦虫纲(Cestoidea)7.4.1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Taenia solium)7.4.2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7.4.3 绦虫纲的分类7.5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7.5.1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7.5.2 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7.5.3 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7.5.4 防治原则7.6 扁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8 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8.1 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8.1.1 假体腔8.1.2 消化管8.1.3 其他的特征8.1.4 假体腔动物是异质性很强的一大类群8.2 线虫动物门(PhylumNematoda)8.2.1 代表动物 l人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8.2.2 代表动物 2秀丽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8.2.3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8.2.4 线虫动物门的分类8.3 轮虫动物门(PhylumRotifem)8.3.1 形态结构与机能8.3.2 生殖与发育8.3.3 隐生第 9 章环节动物门(PhylumAnnelida)9.1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9.1.1 体分节9.1.2 真体腔9.1.3 疣足和刚毛9.1.4 循环系统9.1.5 排泄系统9.1.6 神经系统9.1.7 生殖与发育9.2 多毛纲(Polychaeta)9.2.1 代表动物沙蚕( Nereis)9.2.2 多毛纲的主要特征9.2.3 多毛纲的分类9.3 寡毛纲(Oligocllaeta)9.3.1 代表动物环毛蚓( Pheretima)9.3.2 寡毛纲的主要特征9.3.3 寡毛纲的分类9.4 蛭纲(Hirudinea)9.4.1 形态结构与机能9.4.2 蛭纲的分类9.5 环节动物与人类9.6 环节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0 章软体动物门(PhylumMollusca)10.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0.1.1 身体分区10.1.2 消化系统10.1.3 体腔和循环系统10.1.4 呼吸器官10.1.5 排泄系统10.1.6 神经和感官10.1.7 生殖和发育10.2 无板纲(Aplacophora)10.3 单板纲(Monoplacophora)10.4 多板纲(P0lyplacophora)10.5 腹足纲(Gastropoaa)10.5.1 代表动物中国圆田螺( Cupangopaludina chinensis)10.5.2 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0.5.3 腹足类体制不对称的起源和演化10.5.4 腹足纲的分类10.6 掘足纲(Scaplaopoda)10.7 双壳纲(Bivalvia)10.7.1 代表动物无齿蚌( Anodonta)10.7.2 双壳纲的主要特征10.7.3 双壳纲的分类10.8 头足纲(Cephalopoda)10.8.1 代表动物乌贼(Sepia)10.8.2 头足纲的主要特征10.8.3 头足纲的分类10.9 软体动物与人类10.10 软体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1 章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11.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1.1 身体异律分节11.1.2 几丁质外骨骼11.1.3 附肢分节11.1.4 肌肉系统的特点11.1.5 体腔与循环系统11.1.6 呼吸系统11.1.7 排泄系统11.1.8 神经系统11.2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1.3 三叶虫亚门(Subphylum Trilobitomorpha)11.4 甲壳亚门(subphylum crustacea)11.4.1 代表动物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11.4.2 甲壳亚门的主要特征11.4.3 甲壳亚门的重要类群11.5 螯肢亚门(Subphylum Chelicerata)11.5.1 肢口纲(Merostomata)11.5.2 蛛形纲(Arachnida)11.6 多足亚门(Subphylum Myriapooa)11.6.1 多足亚门的主要特征11.6.2 多足亚门的重要类群11.7 六足亚门(Subphylam Hexapoda)11.7.1 昆虫纲代表动物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manilensis)11.7.2 六足亚门的主要特征11.7.3 昆虫的行为11.7.4 六足动物的主要类群11.8 节肢动物与人类11.9 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2 章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es)12.1 触手冠动物的共同特征12.2 苔藓动物门(Phylum Bryozoa=外肛动物门 Phylum Ectoprocta)12.2.1 个体的形态结构与机能12.2.2 生殖和发育12.2.3 苔藓动物门的分类12.3 腕足动物门(Phylum Brachiopooa)12.3.1 形态结构和机能12.3.2 生殖和发育12.3.3 腕足动物门的分类12.4 帚虫动物门(Phylum Phoronida)12.4.1 形态结构与机能12.4.2 生殖和发育12.5 触手冠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3 章棘皮动物门(Phylum Echinodermatal)13.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3.1.1 辐射对称13.1.2 体腔和水管系统13.1.3 血系统和围血系统13.1.4 骨骼13.1.5 神经系统13.1.6 生殖和发育13.2 代表动物海盘车(Asterias)13.2.1 外部形态13.2.2 结构与机能13.3 棘皮动物的分类13.3.1 有柄亚门(Pelmatozoa)13.3.2 游移亚门(Eleutherzoa)13.4 棘皮动物与人类13.5 棘皮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4 章半索动物门14.1 半索动物的邢台结构和重要种类14.1.1 代表动物柱头虫( Balanoglossus)14.1.2 半索动物羽鳃纲(Pterobranchia)的结构和代表种类14.2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系统演化的地位第 15 章脊索动物门15.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5.1.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2 脊索动物的分类15.2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15.2.1 代表动物柄海鞘( styela clava)15.2.2 尾索动物的分类15.3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15.3.1 文昌鱼的形态结构15.3.2 胚胎发育15.3.3 幼体期和围鳃腔的形成15.4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15.4.1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15.4.2 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15.5 寒武纪大爆发与脊索动物门的起源和演化15.5.1 寒武纪大爆发和澄江动物群15.5.2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 16 章圆口纲(Cyclostomata)1 代表动物东北七鳃鳗( Lampetra morii)16.1.1 外形16.1.2 骨骼和肌肉系统16.1.3 消化系统16.1.4 呼吸系统16.1.5 循环系统16.1.6 神经系统16.1.7 感官16.1.8 泄殖系统16.2 圆口纲的生殖行为和变态16.3 圆口纲的分类16.3.1 盲鳗目16.3.2 七鳃鳗目第 17 章鱼纲(Pisces)17.1 鱼纲的主要特征17.1.1 外形.17.1.2 皮肤及其衍生物17.1.3 骨骼系统17.1.4 肌肉系统17.1.5 消化系统17.1.6 呼吸系统17.1.7 循环系统17.1.8 排泄系统和渗透压调节17.1.9 生殖系统17.1.10 神经系统.17.1.11 感觉器官17.2 鱼纲的分类17.2.1 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17.2.2 硬骨鱼类(Osteichthyes)17.3 鱼类的洄游17.3.1 生殖洄游17.3.2 索饵洄游17.3.3 越冬洄游17.4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第 18 章两栖纲(Amphibia) 18.1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18.1.1 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18.1.2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