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合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科生物复试 《普通生物学》大纲.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合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科生物复试 《普通生物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科目考试大纲普通生物学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普通生物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生物)领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类主要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系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命科学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基础知识,为顺利从事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考生。二、考试形式与试卷(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分值及答题时间:100 分、90 分钟(三)题型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一、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一)生命的特征;(二)生物界的组构系统;(三)生物界的划分;(四)生物和它的环境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五)生物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六)研究生物学的方法;(七)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八)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二、 生命的化学基础(一)原子和分子;(二)组成细胞的大分子;(三)糖类;(四)脂质的生物学活性物质;(五)蛋白质;(六)核酸。三、 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一)细胞的结构;(二)真核细胞的结构;(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四)细胞通讯。四、 细胞代谢(一)能与细胞;(二) 酶;(三)物质的跨膜转运;(四)细胞呼吸;(五)光合作用。五、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二)减数分裂;(三)个体发育中的细胞。六、 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一)动物是由多层次的结构所组成的;(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三)动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七、 营养与消化(一)营养;(二)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三)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四)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八、 血液与循环(一)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水;(二)血液的结构与功能;(三)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九、 呼吸:气体交换(一)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人体对高山的适应;(三)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十、 内环境的控制(一)体温调节;(二)渗透调节和排泄。十一、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 人体对抗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十二、 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一)体液调节的性质;(二)脊椎动物的体液调节;(三)激素与稳态。十三、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三)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四)人脑。十四、 感觉器官与感觉(一)感觉的一般特性;(二)视觉;(三)听觉与平衡感受;(四)化学感受性:味觉与嗅觉;(五)皮肤感觉。十五、 动物如何运动(一)动物的骨骼;(二)人类的骨骼;(三)肌肉与肌肉收缩;(四)骨骼与肌肉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十六、 生殖与胚胎发育(一)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二)人类的生殖;(三)人类胚胎的发育。十七、 植物的结构和生殖(一)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三)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十八、 植物的营养(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二)植物的营养与土壤。十九、 植物的调控系统(一)植物激素;(二)植物的生长响应和生物节律;(三)植物对植食动物和病菌的防御。二十、 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遗传的第一定律;(二)遗传的第二定律;(三)孟德尔定律的拓展;(四)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五)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六)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七)细胞质遗传。二十一、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一)遗传物质及其结构;(二)DNA 复制;(三)遗传信息流是从 DNA 到 RNA 到蛋白质;(四)基因突变二十二、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特异性的基础;(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三)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四)发育是在基因调控下进行的二十三、 重组 DNA 技术(一)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二)基因工程主要的工具酶;(三)基因克隆的质粒载体;(四)重组 DNA 的基本步骤;(五)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成果简介;(六)遗传工程的风险和伦理学问题。二十四、 人类基因组(一)人类基因组及其研究;(二)人类遗传性疾病;(三)癌基因与恶性肿瘤。二十五、 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一)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二)生物的微进化。二十六、 物种形成(一)物种概念;(二)物种形成的方式。二十七、宏进化与系统发生(一)研究宏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二)生物的宏进化;(三)生物的系统发生。二十八、 生命起源及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二)原核生物多样性的进化;(三)处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病毒;(四)原生生物多样化的进化。二十九、 植物和真菌多样性的进化(一)植物可能由绿藻进化而来;(二)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进化;(三)真菌的多样性进化。三十、 动物多样性的进化(一)动物种系的发生;(二)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进化;(三)脊索动物多样性的进化。三十一、人类的进化(一)人类与灵长目;(二)人类的进化过程。三十二、 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十三、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二)种群的数量动态;(三)种群的数量调节。三十四、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 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三)群落的演替及其实例。三十五、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力;(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四)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三十六、 动物的行为(一)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和遗传基础;(三)动物的防御行为和生殖行为;(四)动物的社群生活与通讯;(五)利他行为和行为节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