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同等学力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云南大学同等学力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大学中国通史、考试内容及要求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1 古代史部分(1)中国历史的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 1840 年)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2 近代史部分(1) 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 ; 战后的中国社会(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3)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同时期的朝局; 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4) 19 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 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中日战争 (7)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 ;戊戌变法和政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8) 19 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 “诗界革命” ;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9)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覆亡 20 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状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斗争;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0)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的独裁与复辟;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中国的曙光(11)20 世纪初年的科学与文化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兴起;小说与戏曲; 教育与科学3 现代史部分(1)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 年 5 月 1923年 12 月)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 年 1 月 1927 年 7 月) 军阀势力的演变 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 国民革命的失败(3) 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 年 8 月 1931年 9 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中国革命的低潮;苏维埃革命的开始;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4)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 年 9 月 1937 年 7 月) 九一八事变 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 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共产党政策的调整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 西安事变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5) 抗日战争(1937 年 7 月 1945 年 8 月) 全国抗战的开始 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 年 9 月 1949年 10 月)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 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哲学科学 文学(7)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 年 10 月 1956 年 9 月)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56 年 9月 1966 年 5 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9)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6 年 5 月 1976 年 10 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全国性的大动乱; “斗、批、改”运动林彪集团的覆灭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和受挫 ;“批林批孔” “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四五运动” “四人帮”的覆灭(10) 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1976 年 10 月 1991 年 12 月) 在徘徊中前进 ;拨乱反正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 (1992 年 1 月 2002 年 11 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12)哲学科学文化 哲学 ;经济学 ;政治学法学 ;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发现 ;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本试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名词解释,所占比例为 20%;(二)材料题或简答题,所占比例为30%;(三)论述题,所占比例为 50%。、参考书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题型与示例以下题型供考生参考,若无重大变化,正式考试的题型将采取此形式。题例一、名词解释例:问题与主义之争答: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辩论。1919 年 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应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不要高谈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必须结合,改造社会必须“根本解决”,才能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谈什么主义,用什么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争论的实质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二、简答题例:简析中日甲午战争的败因答: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很多,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探讨:其一、交战双方体制的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已步入现代社会,民族意识增强使国民与政府统一;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属于中世纪社会,封建君主专制使政府与民众各行其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更使政府危机四伏,不具备与一个现代国家作战的能力。其二、两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不同。日本在宣战前就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如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出精锐的联合舰队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海陆军协同作战等;而清政府由于权责不明,指挥不能统一,直到作战前尚拿不出明确和得力的作战方针,主帅李鸿章在几经权衡后,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却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开赴前线作战的部队又仅限于北洋水师和淮军,而没有动用举国之力,从此点看清政府有轻敌之嫌。其三、清政府和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导致军费的严重不足。北洋水师建成后,几乎未添置一艘先进的炮舰,弹药问题更是严重,在军舰的航速和速射炮、鱼雷等的配置方面落后于日军,海军衙门甚至挪用海军经费为西太后修建颐和园;水师的领导层也普遍存在依靠裙带关系和贪污吃空现象。其四、李鸿章外交的局限性,尤其是“以夷制夷”的老策略,不懂现代国际政治的实质,贻误备战,仓促应战的结果只能是海陆战均一败涂地。其五、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列强的支持与怂恿,助长日本侵华的气焰。像英、德、法、美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径。如丰岛海战中英国的妥协。这就使清政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五、论述题例:结合史事,谈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及影响。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学与西学的问题。中学与西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术文化体系,它们有着各自完整的信仰、观念、规范和价值判断。就学术文化体系而言,中学本身不可能延伸出西学的内容,西学也不可能延伸出中学的内容。但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凭籍“炮舰政策”敲开中国的国门之后,西学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强烈冲击着以“中学”立国的清帝国。中西问题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一条主线,渗透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交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西方的交手,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等开始意识到中国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的事实,随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央和地方掀起洋务运动,率先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在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进行变革。与洋务派论争的是固守“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顽固势力,他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双方的争论集中体现在同文馆之争、海防塞防之争和铁路之争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新疆、台湾行省的设立,近代军工企业、海军的创立,外交使节的派驻、清末铁路修建高峰等一系列事件说明这场论争还是洋务派占了上风,但顽固派也从中制造了不少麻烦,使洋务运动受到相当的影响。(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交锋甲午战后,列强加紧侵华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展变法维新运动。维新派根据西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的观点,提出变法自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顽固派则与洋务派相结合形成守旧势力,竭力维护“祖宗之法”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斥责一切不合“圣人之道”的言论和行动为异端、邪说,同维新派展开论战。这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通过此,西学广泛传播开来,使众多知识分子敢于放眼看世界,思想得到解放并追求新思想,有力地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高涨。(三)、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的交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政权为军阀所把持,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一步勾结,政治上向革命势力反扑,不断导演复辟帝制丑剧,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自然科学和看待科学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反对八股、旧教条。还积极倡导表达思想的形式、语言和文学的改革。但由于新文化派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不能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对中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以至于绝对化和简单化等思想方法,从而引发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论争的另一方被称为东方文化派,他们从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出发,主张维护儒家的文化传统,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论争双方的认识各有其长,又各有其缺陷,新文化派没有创造出新文化,而是陷入了全盘西化的路子上;东方文化派则只能在想象和对过去的依恋中,企图重建文化形态的精神家园,或寄希望于新旧、中西的调和。上述三次比较大的中西之争,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也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求救国道路,向西方学习的几个层次,即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再到精神文化层面,每一次论争都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步伐,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