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华中农业大学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华中农业大学 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时间与总分闭卷笔试 180分钟,总分 150分。二、考试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并能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林业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理论知识方面1、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掌握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2、种群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种群基本特征和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掌握种间、种内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种群生活史和种群调节理论,了解种群动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应用。3、群落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群落结构、动态与分类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规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了解群落结构与动态规律的应用。4、生态系统基础: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能流、物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调控机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5、全球生态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方式及防止对策、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规划技术。(二)实践技能方面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调查与观察实验,掌握一般的调查观察方法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机制的分析方法,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方法。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主要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测定,掌握常用观测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一般实验的设计与对比观测技术,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农林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三、考试内容第 1章 绪论1.1 生态学及其研究范畴1.1.1 生态学的定义 1.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1.3.生态学分支学科1.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1.2.1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1.2.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 2章 森林与环境2.1 概念与类型 2.1.1 环境的概念 2.1.2 环境的类型 2.1.3 生态因子的概念 2.1.4 生态因子的类型2.2 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2.2.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2.2.2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2.3 光因子2.3.1 光的性质与变化 2.3.2 光照强度与生物 2.3.3 光质与生物 2.3.4 日照时间与生物2.4 温度因子2.4.1 温度的生态作用 2.4.2 低温与生物 2.4.3 高温与生物2.5 水分因子2.5.1 水分的生态作用 2.5.2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2.5.3 水生生物对水的适应 2.5.4 陆生动物对水分的适应2.6 大气因子2.6.1 大气的生态作用 2.6.2 大气污染与植物关系 2.6.3 风与植物2.7 土壤因子2.7.1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2.7.2 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2.8 地形因子2.8.1 地形的概念 2.8.2 地形的生态意义 2.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2.9 火因子2.9.1 林火发生条件及林火类型 2.9.2 林火对森林的影响 2.9.3 植物对火的适应第 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动态3.1.1 种群密度及其统计 3.1.2 种群统计学 3.1.3 种群的增长模型3.2 种群的空间格局3.2.1 概念 3.2.2 类型 3.2.3 分布检验3.3 生态对策3.3.1 生态对策 3.3.2 r 对策和 K对策 3.3.3 R、C、S 对策 第 4章 种内种间关系4.1 种内关系4.1.1 植物的密度效应 4.1.2 动植物的性别关系 4.1.3动物的社会结构 4.1.4 他感作用4.2 种间相互作用4.2.1 竞争 4.2.2 生态位理论 4.2.3 捕食与食草作用 4.2.4 寄生与共生第 5章 生物群落及其种类组成5.1 生物群落的概念5.1.1生物群落的定义 5.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5.1.3 群落的性质5.2 群落的种类组成5.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5.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5.2.3 种间关联第 6章 群落的结构6.1 群落的结构要素6.1.1 生活型 6.1.2 层片6.2 群落的结构特征6.2.1 垂直结构 6.2.2 水平结构 6.2.3 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6.2.4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6.2.5 岛屿效应 6.2.6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 7章 群落动态7.1 群落演替及其类型7.1.1 群落动态类型 7.1.2 群落演替 7.1.3 群落演替的类型7.2 演替顶极学说7.2.1 演替顶极 7.2.2 演替顶极学说第 8章 群落分类与排序8.1 群落的分类8.1.1 植物群落分类的一般原则 8.1.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8.1.3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8.1.4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8.1.5 群落的数量分类8.2 群落的排序8.2.1 排序的目标与意义 8.2.2 间接梯度分析 8.2.3 直接梯度分析第 9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9.1 生态系统及其结构9.1.1 生态系统的概念 9.1.2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9.1.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9.1.4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1.5 食物链结构9.2 生态效率9.2.1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9.2.2 生态效率9.3 生态系统平衡9.3.1 反馈机制 9.3.2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9.3.3 生态平衡 第 10章 生态系统能流10.1 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10.1.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10.1.2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10.1.3 生态系统的分解10.2 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0.2.1 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10.2.2 生态系统的能流规律 10.2.3 能流分析第 11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1.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11.1.1 物质循环 11.1.2 物质循环特点 11.1.3 物质循环速率 11.1.4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11.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1.2.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1.2.2 气体型循环 11.2.3 沉积型循环11.3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11.3.1 特点 11.3.2 生物放大第 12章 生态系统及其分布12.1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12.1.1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12.1.2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12.1.3 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 12.1.4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12.1.5中国八大植被区域12.2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12.2.1 陆地生态系统 12.2.2 水域生态系统第 13章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1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层次13.1.1 概念 13.1.2 层次1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3.2.1 直接价值 13.2.2 间接价值 13.3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13.3.1 多样性 13.3.2 多样性 13.3.3 多样性13.4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与保护13.4.1 消失的原因 13.4.2 生物多样性保护13.5. 自然保护区设计13.5.1 物种与面积关系 13.5.2 最小存活种群 13.5.3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13.6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13.6.1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念、现状与途径 13.6.2 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影响和控制13.7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13.7.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13.7.2 保护意义 13.7.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第 14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循环14.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14.1.1 温室效应 14.1.2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14.2 全球碳循环14.2.1 碳库 14.2.2 全球碳循环 14.2.3 土壤呼吸 14.3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14.3.1森林碳库及碳通量 14.3.2 森林碳库的分配特征 14.3.3 森林碳管理对策14.4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4.4.1 热带森林 14.4.2 温带森林 14.4.3 寒温带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