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7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 年自命题考试 科目 “ ( 707) 中医 综合 ”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孙广仁、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版) , 李灿东、吴承玉主编。 3.方剂学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 12月第 9版)李冀主编。 4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三版),吴勉华 ,王新月主编。 5.伤寒论 伤寒论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 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九 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王庆国主编。 总分 300分,其中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学 、 方剂学 各占 60分 、 中医内科学 占 80分 、 伤寒论 占 40分。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 )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1)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精气学说 (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 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 1)阴阳的基本概念 (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 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说明中药的性能。 3.五行学说 ( 1)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生克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母子相及;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 )藏象 1.藏象与藏象 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时。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四 )气、血、津液 1.气 ( 1)气的基本概念。 ( 2)气的生成。 ( 3)气的生理功能。 (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气化”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 1)血的概念及生成。 (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 )津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 )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3.体质的分类。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 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七 )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 瘀血、 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八)发病 1.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影 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复发。 (九 )病机 1.基本病机 (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 2)邪正盛衰病机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 3)阴阳失调病机 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阻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 4)气血失常病机 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疾病传变 ( 1)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 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十 )防治原则 1.预防 ( 1)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 关系 ( 2)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 3)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2.治则 ( 1)概说: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 2)正治与反治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3)治标与治本 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兼治 ( 3)扶正与祛邪 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 4)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 5)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6)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 合、动静统一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原理、意义、注意事项。 2全身望诊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2)望色:色、泽的意义与关系;常色和病色的概念、特征及临床意义;五色主病;望色十法的具体内容。 ( 3)望形: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 4)望态: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衰惫姿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局部望诊 (1)望头面:头形、囟门、头发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面形异常、特殊面容 的临床意义。 (2)望五官:目部五轮学说,目之色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望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 3)望颈项:瘿瘤、瘰疬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 4)望躯体:胸胁、腹部、腰背部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 5)望四肢:手足、掌腕、指趾的常见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 6)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形态变化及皮肤病症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 7)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舌诊 ( 1)舌的形态结构:望舌部位、舌之结构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 2)舌诊的原理: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联系;舌面脏腑分候。 ( 3)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望舌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方法;光线、饮食、药品、口腔、伸舌姿势对舌象的影响。 ( 4)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舌象的生理变异。 ( 5)望舌质 舌神:荣舌、枯舌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形:老嫩舌、胖瘦舌、点刺舌、裂纹舌、齿痕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态:痿软舌、强硬舌、歪斜舌、颤动舌、吐弄舌、短 缩舌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的诊察要点及临床意义。 ( 6)望舌苔 苔质:薄厚苔、润燥苔、腻腐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的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