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111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 华中科技大学政治理论(硕士单独考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政治理论代 码:111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一) 考试性质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 分钟 3、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4、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组成5、参考书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统编教材。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识范围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和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极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改革。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四)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六)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1对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社会和谐和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的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5.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九)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及其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时期对台工作方针(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设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民融合(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全面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形势与政策(考查对当年国内外重大和重点事件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