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华中科技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科目代码: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的中药基本知识选拔性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中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中药专业基础综合按照中药学学科专业领域特点,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学三门课程。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中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考生。三、考试方式和试卷题型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1)中药化学: 100 分(2)中药鉴定学:100 分(4)中药学: 100 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鉴别题、问答题、论述题和实验设计题,每份试卷涉及其中约 5 种题型。四、考查要点1、 中药化学第一章 绪论1.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重要作用。2重点内容: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1.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重点内容: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1. 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2. 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1.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2.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3.熟悉醌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1.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2.熟悉香豆素类成分的提取与分离;3.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4.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1.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2.熟悉黄酮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第七章 萜类化合物1.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2.熟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萜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1.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2.熟悉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3.熟悉三萜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3重点内容: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1.掌握强心苷、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2.熟悉强心苷、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3.熟悉甾体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重点内容:强心苷、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第十章 生物碱1.掌握生物碱的含义、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2.熟悉生物碱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中药。重点内容: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提取与分离方法。2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重点内容: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引起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中药新资源开发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熟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概况。重点内容:代表性本草著作的特点。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1、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2、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重点内容:采收、加工与贮藏与质量的关系。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2、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3、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4、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重点内容:中国药典附录有关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与规定;鉴定的一般程序;四大鉴别法的主要内容;常用经验鉴别术语;显微鉴定实验室常用的制片方法;微量升华、荧光分析、显微化学反应等特殊鉴定方法;常见的纯度检查、有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的4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1、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33 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材(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川乌、草乌、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防己、板蓝根、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防风、柴胡、龙胆、丹参、黄芩、党参、木香、苍术、半夏、川贝母、莪术、天麻)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常用中药多来源品种及常见混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或有毒成分。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1、掌握茎木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5 种茎木类中药材(川木通、关木通、苏木、鸡血藤、沉香)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常用中药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或有毒成分。第七章 皮类中药1、掌握皮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6 种皮类中药材(牡丹皮、厚朴、黄柏、肉桂、五加皮、香加皮)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常用中药的商品类型、来源及主要鉴别特征和代表性成分。第八章 叶类中药1、掌握叶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2 种叶类中药材(大青叶、番泻叶)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显微常数测定;多来源品种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第九章 花类中药1、掌握花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52、掌握 6 种花类中药材(丁香、辛夷、金银花、红花、西红花、菊花)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植物形态、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花粉粒的形态及鉴别意义;多来源品种及常见混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第十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掌握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10 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五味子、木瓜、苦杏仁、桃仁、枳壳、小茴香、马钱子、栀子、砂仁、豆蔻)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种皮的显微特征及鉴别意义;上述常用中药、多来源品种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或有毒成分。第十一章 全草类中药1、掌握全草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6 种全草类中药材麻黄、细辛、金钱草(广金钱) 、广藿香、穿心莲、石斛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常用中药、多来源品种及常见混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或有毒成分。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1、掌握藻、菌、地衣类中药材的定义、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2、掌握 4 种藻、菌、地衣类中药材(海藻、冬虫夏草、茯苓、猪苓)的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冬虫夏草及混伪品的系统鉴别;茯苓与猪苓的比较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第十三章 树脂类中药1、掌握树脂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2、掌握 3 种树脂类中药材(乳香、没药、血竭)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6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常用中药及常见混伪品的来源、加工方法、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第十四章 其他类中药1、掌握其他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2、掌握 3 种其他类中药材(冰片、青黛、五倍子)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3、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药材的来源、产地加工、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成分。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概述1、 掌握动物类中药材的分类及共性鉴别特征。重点内容:药用动物各分类群(门、纲、目、主要科)名称及代表药材与原动物。第十六章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1、掌握 10 种动物类中药材(地龙、蟾酥、斑蝥、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牛黄、鹿茸、羚羊角)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及功效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2、了解这些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及常见混伪品。重点内容:上述药材及常见混伪品的来源、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有效,或有毒成分;商品类型;常用经验鉴别术语。第十七章 矿物类中药的鉴定1、掌握矿物类中药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2、掌握 5 种矿物类中药材(朱砂、雄黄、信石、炉甘石、滑石)的来源、产地、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理化鉴别主要方法。重点内容:矿物的性质;上述常用矿物药的主要鉴别特征及主要成分。3中药学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熟悉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概况。重点内容:中药、生药与中药学的概念。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一般了解。7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一般了解。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1、掌握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2、熟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及相互关系,中药功效的分类;重点内容: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含义,归经的含义及依据;2、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3、熟悉升降浮沉的转化条件;4、熟悉归经的表述方法;重点内容: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为何必须与气味、升降浮沉合参,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1、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2、熟悉配伍的目的,掌握配伍七情。重点内容:配伍的目的,掌握配伍七情。第七章 用药禁忌 1、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含义;2、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重点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1、掌握剂量的含义,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常用剂型;熟悉公、市制剂量的计算单位及换算;2、掌握剂量变化的依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重点内容: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8第九章 解表药1、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生姜、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3、熟悉香薷、藁本、蝉蜕、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4、了解苏梗、生姜汁、生姜皮、浮萍、淡豆豉、木贼等药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薄荷、葛根、柴胡、升麻 9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第十章 清热药1、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射干、蚤休、白头翁、鱼腥草、贯众、生地黄、玄参、赤芍药、牡丹皮、青蒿、地骨皮等 25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3、熟悉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苦参、龙胆草、白鲜皮。青黛、穿心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鸦胆子、红藤、败酱、白花蛇舌草、秦皮、椿皮、白蔹、漏芦、紫草、水牛角;白薇、胡黄连等 22 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4、了解淡竹叶、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忍冬藤、紫花地丁、野菊花、拳参、半边莲、半枝莲、北豆根、马勃、熊胆、银柴胡、山慈姑、木蝴蝶、肿节风、木芙蓉叶等 18 药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板蓝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青蒿 12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第十一章 泻下药1、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大黄、芒硝、甘遂、大戟、巴豆等 5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9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番泻叶、红大戟、牵牛子 3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了解芦荟、玄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芫花、商陆等 6 味药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大黄、芒硝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第十二章 祛风湿药1、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独活、威灵仙、秦艽、木瓜、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白花蛇、马钱子等 9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豨莶草、络石藤、徐长卿、海风藤、丝瓜络、雷公藤、狗脊等 7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4、了解乌头、草乌、臭梧桐、桑枝、蚕沙、海桐皮、寻骨风、千年见、松节、乌梢蛇等 10 味药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独活、威灵仙、秦艽、木瓜、防己、五加皮、桑寄生 7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第十三章 芳香化湿药1、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等 4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白豆蔻、佩兰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4、了解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 4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香加皮、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10茵陈蒿等 11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垂盆草等 6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4、熟悉茯苓皮、茯神、冬瓜皮、通草、地肤子、灯心草、冬葵子、关木通、车前草、积雪草等 10 味药的功效、主治;5、熟悉相似药物性能主治的异同点;重点内容: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虎杖、茵陈蒿 9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第十五章 温里药1、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4、了解八角茴香、荜澄茄、胡椒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 3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第十六章 理气药1、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橘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等 8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3、熟悉青皮、化橘红、佛手、乌药、甘松等 5 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4、了解橘红、香橼、荔枝核、青木香、九香虫、大腹皮、柿蒂等 7 味药的功效、主治。重点内容:1、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2、掌握橘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 5 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