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 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 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 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 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P4-5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 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P8 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 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P11;传播学的任务 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 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 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 发展的基础。美皮尔士 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 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二、传 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 现出来。精神内容的 载体都表现为 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 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 单纯地表 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 质载体 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 质劳动 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 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 质载 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2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 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 宽 了传播学的 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 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 一大)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三传 播的定 义和特点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递行地形)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 现。如何理解 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 现。“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它又1 2 3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 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4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 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第四,传 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 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 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五,传 播是一种行 为,是一种 过 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 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学现状:20 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 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 播学、广告 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 统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总述 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 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 约的各部分构成,能 对个人信息 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 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 传递)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 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 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 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 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3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 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 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 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 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 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 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 别 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也有反馈机制( 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 ,但是 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 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 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 织、相互作用,其 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 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 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 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 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 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 统。社会信息系 统是以人 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 动地进行 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三,社会信息系统 的运行与社会发 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 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 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 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 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 间隔阂等。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危害: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前苏联)解决:然而,他 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 统的一必然现象。关 键在于人如何科学 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 的机制,由此来推 动社会的健全发 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4性质。 (作 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 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 统中的主体活动。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在这个方面, 传播学的价 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传 播学研究对社会 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学好传播学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 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第一 (有糟粕),在我国 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 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 们必须从唯物史 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第二 (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 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第三 (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服务。 这也要求我们 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马 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马 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 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 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 ”概念与现 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象范畴 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 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1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使用概念 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 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 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2播观,并非 牵强附会的理解。区别:(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视野广阔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 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两个考察 2马 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 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 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 们也不能不考察人 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信息及生产 3从 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 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 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 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 (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 为主义传 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 传 播,而 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 动的总体( 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5(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 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 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 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 质生产和物 质交往关系。(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 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 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 钥匙。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2在物质 生产达到一定的 发达程度之 际,精神生 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 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 质 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 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 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 经济 基础还 原论” ;仅强调 后者,只能使 传播学成为一种“ 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系 统观点出发,我 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 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研究传播学, 为中国的社会 发展服 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1. 正确处理“批判”和“ 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 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 华,弃去糟粕。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 服力或引起逻辑 和思想的混乱。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 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 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 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 “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 (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差异。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的区别:1.行为主义传播学,传播基本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单纯地研究信息和传播,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2.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要考察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3.精神生产是一种生产,信息是其产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与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信息产品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信息的消费是其精神内容(意义) ,物质产品的消费多是一次性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6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决不能忽视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约作用。两者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分工程度越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越强,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信息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必须重视它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 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 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 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 P29;口语的局限 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 P30;文字发明的意义 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 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 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 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 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 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 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 P40 一动 物 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 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1气味。 (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 光。 (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 (蝙蝠)4动 作。 (灰雁 动作信号,蜜蜂的“8 字舞” )5声音。 (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 现在: 第一动 物的信息行 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 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 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 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 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句话动物传播只是 对自然界的一种被 动的适应,而不能成 为对自然界和自身 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受过训练的黑猩7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二人类语 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 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 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1人 类语 言具有超越 历史时间和空 间的能力,它不 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 类语 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 类语 言具有 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4,人 类语 言具有巨大的能 动性和创 造性。 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 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 语言、 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 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 创造性是人类语 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的起源:“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吆嗨嗬”理论。劳动的发展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人类语言的特性: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它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体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而不像动物那样主要靠遗传。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重要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同时,口语也大大促 进了人类思维 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 类社会 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符号系统思维社会)局限性:第一,口 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 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 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8因此,口语受到空 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局限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 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重要意义第一文字克服了音声 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 长 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 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 生使人类传播在 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 进 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 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 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 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重大贡献:(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 对信息进行批量生 产的观念。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 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 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一句 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电子传播技 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这个过程,是人类 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 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不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电子传播媒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无线电通信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模拟方式: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数字方式:信号以电压的有或无(即 0 或 1)来表示。信息保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传播媒介的 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92、 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核心思想是:从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 值的讯息不是各 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 这 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 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由此 产生。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概述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 态,并迎来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特点1. 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 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 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 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 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二战后社会信息化两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从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此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到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 趋多样化,如 电话、 录 音、录像、摄影、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与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高度信息化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今天。此阶段特点是:(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 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 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信息社会特点经过 80 和 90 年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社会现实。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爆炸: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两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前工业社会: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变革。第二次浪潮: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第三次浪潮: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的特点:1、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要主流。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阶段:10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 年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趋多样化,电话、录音、录像、摄影、传真等普及。高度信息化阶段:80 年代末至今,特点: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信息高速公路: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媒介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 世纪 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 年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的媒介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一大飞跃,同时系统规模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