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州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初试真题+试题详细分析解读.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苏州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初试真题+试题详细分析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初试真题+试题详细分析解读今年的题型变化有点大,尤其是专业一出现了大量的材料题,传媒热点考查的比重下滑,基础深度和新闻史的考查比重上升,有点政治题的味道;专业二变化不大,依旧是苏大原本的套路。可见苏大对于知识的深度不断延伸,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细,这也给 2020 年考研释放了一个信号,复习必须精而全。苏大新传 610/334 真题一、材料题(15*2=30)材料是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关于新闻真实和客观的探讨。第一段材料大致内容是:记者给受众提供的事实是肤浅的、不负责任的,这种有闻必录的客观性是虚伪的。第二段材料大致内容:新闻自由委员会说当下的新闻报道在两大深渊的中间游走,一边是外行提供的客观报道,属于半真实,一边是解释性新闻,主观加客观,新闻成了两个一半的结合。题目:1、新闻自由委员会对于事实与真相的区别是什么?2、材料中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应该如何报道新闻?分析:因为材料不全,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大家在考场的时候,一定要详细阅读材料,有时候材料里就蕴含了答案,如同政治主观题一样。第 1 问是关于事实与真相的区别,记者镜子式地记录新闻事件,这是事实,但并非是真相。可能这个镜子式反映的事实是假象,也可能真相隐藏于事实的记录之中需要记者去挖掘,因此有闻必录,追求表面的事实,并非是真相。记者只有透过新闻事件,调查挖掘内在的真实才是真相,这也就是新闻真实的最高境界本质真实。哈钦斯委员会曾说过一句话:“仅仅真实地报道事实是不够的,目前更为必要的是报道事实中的真实。如果不提供事件发生的脉络,忽略事件各方权力和责任的差序,事实可能只是某些人进行利益交换的工具。”第 2 问关于新闻自由委员会新闻报道的要求,这道题比较简单,如果材料里有关于新闻报道的要求,直接摘抄上去解释一番就好。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里有谈到社会责任论,里面说到了社会责任论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求,即新闻报道的内容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二、材料题(15*2=30)材料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研究,谈到了政治既有倾向,以及桑斯坦关于回音室效应的论述。题目:1、材料中所说的拉扎斯菲尔德曾做过的实验是什么?2、如何理解桑斯坦关于回音室效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十分相似?分析:第 1 问关于拉扎斯菲尔德的实验,就是伊里研究,考生只需要写出伊里研究的背景、主要理论和理论内涵就好。第 2 问如何理解两者的相似性,这一问有点难度。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研究得出政治既有倾向,强调只有 8%的选民会改变原有观点和态度,大多数选民不会改变,大众媒介只能作为激活、强化选民原有的观点。桑斯坦的“回声室效应”是指在一个网络空间里,如果你听到的都是对你意见的相类回响,你会认为自己的看法代表主流,从而扭曲你对一般共识的认识。此一效应的存在常常同信息选择密切相关:个人总是倾向于接受协调性的信息而避免那些会带来不协调认知的信息。两者的相似之处很明显:第一,两者都认为个人在媒介的影响下很少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观点,更多的是强化自我观点;第二,两者都受到了人际传播带来的影响,伊里研究得出了意见领袖,自然表明传播过程中人际传播的作用,而回音室效应则是个人处在社交圈子里,受到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比媒介对自我的影响更要大。虽然题目没有问两者的区别,但是认为更高级的答法除了回答相似性,两者细微的区别也可以写出来。如政治既有倾向强调个人的观点是原本就存在的且根深蒂固,而回音室效应强调这个观点是在群体中不断形成强化,让自我认为自我观点是主流,期待相似观点的回应;如政治既有倾向提到了人际传播对它的影响,回音室效应其实更多地是强调群体和舆论对个人观点的建立与塑造。三、问答题(20)大公报的三位主编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是如何分工的?这种分工给报纸运营带来了什么影响?结合以上两个问题谈谈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和带来的社会影响。分析:这道题要搞死人,差距拉开就在这里。苏大以前虽然考新闻史,但是最多也就名词解释出现 1-2 道,分值很低,现在搞一个 20分的简答题,而且考得很细致,很深入,搞事情呀。吴鼎昌是银行家出身,负责大公报的盈利支出,保证独资经营,防止他人干涉。胡政之有用人行政之权,张季鸾有言论决定之权。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由此可以看出三人分别担任财政、经营、主笔,确保经济独立,经营独立,内容独立,这样的分工就可以保证大公报内容的独立性,不受经济利益和人情关系的影响,而且三者又很好地协商了意见,共同推动了大公报的繁荣。“三驾马车”的分工经营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报刊经营模式:吴鼎昌奠定政治独立与资本独立的报社发展思路;胡政之树立现代报纸的崭新概念与形象;张季鸾缔造独立不迁与不偏不倚的大公报整体风格。至于大公报的办报方针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就是张季鸾的“四不主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偏向新闻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来回答,其实就是新闻专业主义。四、问答题(20)“AI 合成主播”于 2018 年 11 月 7 日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问世,AI 技术克隆出真人主播“分身”引全球关注,请你谈谈 AI 主播记者与人类主播记者的区别,前者是否会取代后者?分析:这道题你可以回答是,强调 AI 主播记者的优势,也可以回答否,强调 AI 主播记者的劣势和人类主播记者的优势。当然建议大家回答不会,毕竟导师们都有媒体情怀。五、概念题(10*5=50)1、文化霸权2、长尾理论3、数字鸿沟4、观念市场5、媒介接近权(备注:不能只写定义,要详细介绍起源、背景、内涵、外延等)分析:今年专业一竟然不考新闻评论, 改成 50 分的名词解释了。厉害了,我的苏大,不过为啥专业一出了数字鸿沟,专业二继续考查呢?好啦,不调侃了。这 5 个名词比较简单,文化霸权、观念市场、媒介接近权书本都有,长尾理论是常识词,大家不应该不知道,数字鸿沟是知识沟的发展,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里有详细答案。比较麻烦的是不能只说概念,还要写出背景、起源、外延,尤其是媒介接近权书上只谈到了概念,我们可以延伸到新闻受众的权利。苏大新传 822/440 真题一、名词解释(5*4=20)1、媒介延伸论2、使用与满足3、受众商品论4、数字鸿沟二、简答题(5 选 4*10=40)1、列举三个传播学研究者及其代表作分析:可以举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四大先驱,或者加上施拉姆形成五大奠基人,卡茨、纽曼、麦克姆斯和肖都可以,写出他们的代表作就好,大家肯定都背诵了。2、列举两个今年由自媒体引发的舆情事件并做出评价分析:可以举例崔永元举报范冰冰偷逃税,指出网络舆论监督带来的舆情事件;也可以举例王凤雅事件,指出反转新闻带来舆情事件。3、居易德波的景观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奇观有何异同?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媒介文化通论第八章里面详细谈到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只要背诵了就会写。4、举例说明女性媒介形象再现的特点分析:这道题书本没有答案,答案在曾一果老师的媒介文化理论概论和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里,这两本书里均谈到了女性主义的媒介文化理论,其中还以“封面女郎”举例分析。5、霍尔的三种文本解读模式分析:基础知识题,答案在媒介文化通论第二章,重点谈到了霍尔的三种文本解读模式。这道题 2013 年就曾考查过,大家应该都会写。三、论述题(3 选 2*20=40)1、为什么同一新闻事件,媒体会有多种不同的新闻报道?分析:每一家媒体都有自己的办报方针和媒介定位,因此同一新闻事件自然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解放日报是官媒,站在官方立场,内容红而专;新闻晨报语言平实,站在群众立场,亲切感强。除此之外,媒体提供不同的报道角度也是为了打差异战,如果角度都相似,同质化严重就会流失原有的受众群体。而且不同的报道角度能够让受众全面认识该新闻事件,有利于受众还原事件的本质,还原事件的真相。2、有人认为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准则只适用于传统的媒体机构,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并不适用,你如何看待?分析:当然适用,先要表态,然后再给理由。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也会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这只是渠道和方式的变化,它们仍然是媒体,自然要遵守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准则;二是个人注册的微博和微信虽然称呼为自媒体,但是他们行使的是媒体的权利,既然你从一个角色进入了另外一个角色,自然要遵守这个角色和领域里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也就是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准则。3、从新闻伦理角度论述大数据算法在“后真相时代”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这道题有点难度,难就难在前缀制定了新闻伦理角度。大数据算法在“后真相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传播者在行使的采集和分发权利。我们说后真相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算法推荐的存在造成信息和观念呈现出圈子化,带来信息茧房,进而让人们进入后真相的环境之中,不再相信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因此这里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大数据算法是“后真相”的推动者,正是因为大数据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