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武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851 人体生理学A卷 - 参考答案.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7武汉科技大学考研真题851 人体生理学A卷 - 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1 页 共 5 页姓名:报考专业:准考证号码:密封线内不要写题201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参考答案科目名称:人体生理学(A 卷B 卷)科目代码:851考试时间:3 小时 满分 150 分可使用的常用工具:无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一、名词解释(共 5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1、机体内环境参考答案:机体内细胞不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直接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中,因此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内环境。 (6 分)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离子成分)能保持相对稳定,为机体细胞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确保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又能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和清除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2 分)2、受体学说参考答案: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6 分)受体具有相对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三大特征。特异性是指某一受体只能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从而产生相对特异性的生物学效应;饱和性是指受体数量有限,故它能结合配体的数量也有限;可逆性是指配体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 (2 分)3、脂质双分子层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参考答案:液态镶嵌模型认为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 -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5 分)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以磷脂为主,约占脂质总量的 70%以上。所有的膜脂质分子都是双嗜性分子。以磷脂为例,每一磷脂分子的头端是由磷酸和碱基组成的、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尾端是由脂肪酸烃链组成的、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由于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均是含水的体液,所以,磷脂分子的亲水端都朝向细胞膜内外两侧的表面,疏水端朝向细胞膜的中间,因而形成稳第 2 页 共 5 页定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3 分)4、条件反射参考答案: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人和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按照所处的生活环境,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其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以消退。(6 分)人和高等动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的主要中枢部位在大脑皮层。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使人和高等动物对各种环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性。 (2分)5、静息膜电位和形成机制参考答案:静息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电位。 (6 分)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电位低于细胞膜外电位。 (1 分)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而细胞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因此,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静息膜电位值接近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1 分)二、简答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什么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组成部分及产生原理是什么?参考答案: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5 分)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 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 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 K+外流形成的。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视为动作电位的标志。 (5 分)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 Na 泵的作用。 (5 分)2、什么是减压反射?减压反射有何生理意义?参考答案: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反射。 (5 分)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5 分)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第 3 页 共 5 页变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5 分)3、什么是胸内负压?其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 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内压。胸内压随着呼吸运动发生周期性波动,但是胸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始终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5 分)胸内负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不同有关。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较肺快,因此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由于两层胸膜紧紧贴在一起,肺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被扩张的肺所产生的回应力向内牵引胸廓,使胸廓容积缩小。当胸廓的容积小于其自然容积时,胸廓将产生向外扩张的回位力,使胸廓的容积趋于扩大,以回到其自然容积位置。在肺的内向回位力和胸廓的外向回位力作用下,胸膜腔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压,即形成负压。婴儿期由于胸廓和肺的容积差小,故胸膜腔负压很小,随着个体的发育,胸廓和肺的容积差变大,胸内负压也逐渐增大。 (5 分)胸内负压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扩张肺,使肺能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使肺通气成为可能;它还能加大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的跨壁压,使之扩张,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5 分)4、请简述抗利尿激素 ADH 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控机制。参考答案: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肽,在神经元的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需要时释放出来。 (2 分)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对尿量进行调节。 (2 分)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是增加官腔膜上的水通道。 (2 分)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调节的因素有: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 ADH 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 ADH 分泌的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3 分)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 ADH 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 ADH 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 ADH 释放。 (3 分)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第 4 页 共 5 页丁、吗啡) 、乙醇都可以改变 ADH 的分泌状况。 (3 分)三、论述题( 共 2 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1、请论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机制) 。参考答案: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血压。 (1 分)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循环系统中血液的充盈程度可以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若血量增多或者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增高;相反,若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 (6 分) 心脏射血,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作为血液流动的动能,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另一部分转化成大动脉扩张所储存的势能,即压强能。在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储存的势能再转换为动能,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 (6 分)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外周阻力使得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液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在心室收缩期流到外周,其余的暂时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因而使得动脉血压升高。 (6 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这对减小动脉血压在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具有重要意义。心脏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和大动脉被扩张,可多容纳一部分血液,使得射血期动脉压不会升得过高。当进入舒张期后,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依其弹性回缩,推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流入外周,这一方面可将心室的间断射血转变为动脉内持续流动的血液,另一方面,又可维持舒张期血压,使之不会过度降低。 (6 分)2、什么是感受器?感受器有何生理特性?参考答案:感受器是指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最简单的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还有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等。 (1 分)感受器的生理特性包括: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第 5 页 共 5 页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6 分)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是一种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称为换能作用。感受器通常先在感觉神经纤维末端或感受细胞上产生一种过渡性的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 (6 分)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称为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6 分)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的程度在各类感受器存在很大的差异。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