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连大学考研专业课712文学理论与写作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大连大学考研专业课712文学理论与写作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 年 全 国 硕 士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文 学 理 论 与 写 作 考 试 大纲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述题,材料题,写作题四、适用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五、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 1 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1)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2)课程内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3)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2.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第 2 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不列入考试范围)第 3 章 文学活动(1)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掌握文学活动的构成,掌握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2)课程内容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及其具体含义;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3)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理解: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2.掌握:文学活动四要素,掌握文学活动构成的具体含义。3.掌握: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等等并能给予相应的评价。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文学的多重含义,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二)课程内容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2.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表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话语,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掌握:文学的多重含义。2.掌握: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及其典范形态。3.熟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第 5 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不列入考试范围)第 6 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的区别,掌握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二)课程内容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2.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的区别3.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2.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的区别。3.掌握: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4.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掌握主体客体化以及客体主体化的理论内涵。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创造过程,掌握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掌握文学创造过程的构思阶段,掌握文学创造过程的物化阶段。(二)课程内容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储备的主体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创造过程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文学 3.创造过程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词语提炼到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的具体过程。2.掌握: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具体特征。3.掌握:文学创造构思阶段的具体方式及其心理机制。4.掌握: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具体过程。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 解 “真 、 善 、 美 ”及 其 统 一 是 文 学 创 造 的 审 美 价 值 追 求 ; 领 会 艺 术 真 实的 主 要 特 征 ; 了 解 艺 术 概 括 的 含 义 与 方 法 ; 了 解 文 学 的 伦 理 与 情 感 ; 领 会 形 式创 造 应 遵 循 的 规 律 。(二 )课 程 内 容1.文 学 的 真 实 : ( 1) 文 学 中 的 求 真 , ( 2) 艺 术 真 实 的 主 要 特 征 , ( 3)真 实 的 发 掘 与 表 现 2.文 学 的 伦 理 与 情 感 : ( 1) 伦 理 与 情 感 是 文 学 的 核 心 要 素 , ( 2) 情 感与 “诗 意 的 裁 判 ”, ( 3) 人 文 关 怀 与 历 史 理 性3.美 的 创 造 : ( 1) 审 美 理 想 的 烛 照 , ( 2) 文 学 形 式 的 升 华 , ( 3) 文 学形 式 之 美( 三 ) 考 核 要 求 与 考 核 知 识 点1.识 记 : 艺 术 真 实 及 其 主 要 特 征 ; 艺 术 真 实 区 别 于 生 活 真 实 及 科 学 真 实 的原 理 ; 艺 术 概 括 及 其 具 体 规 定 ; “诗 意 的 裁 判 ”的 出 处 及 其 内 涵 ; 人 文 关 怀的 定 义 。2.理 解 : “真 、 善 、 美 ”及 其 统 一 是 文 学 创 造 的 审 美 价 值 追 求 ; 艺 术 概括 的 价 值 意 义 ; 文 学 中 情 感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人 文 关 怀 与 历 史 理 性 的 关 系 。3.掌 握 : “内 容 形 式 化 ”与 “形 式 内 容 化 ”的 审 美 创 造 内 涵 ; 正 确 认 识“有 意 味 的 形 式 ”。第 九 章 文 学 作 品 的 类 型 和 体 裁(一 )学 习 的 目 的 与 要 求了 解 文 学 作 品 的 类 型 和 体 裁 ; 了 解 文 学 类 型 的 发 展 演 变 ; 领 会 不 同 类 型 和体 裁 作 品 的 文 体 区 异(二 )课 程 内 容1.文 学 作 品 的 类 型 : ( 1) 现 实 型 文 学 , ( 2) 理 想 型 文 学 , ( 3) 象 征 型文 学 , ( 4) 文 学 类 型 的 发 展 演 变2.文 学 作 品 的 基 本 体 裁 : ( 1) 诗 , ( 2) 小 说 , ( 3) 剧 本 , ( 4) 散 文与 报 告 文 学( 三 ) 考 核 要 求 与 考 核 知 识 点1.识 记 : 现 实 型 文 学 及 其 特 征 ; 理 想 型 文 学 及 其 特 征 ; 象 征 型 文 学 及 其 特征 ; 诗 及 其 特 征 ; 小 说 及 其 特 征 ; 剧 本 及 其 特 征 ; 散 文 及 其 特 征 ; 报 告 文 学 及其 特 征 。2.理 解 : 象 征 型 文 学 与 现 实 型 、 理 想 型 文 学 的 区 别 ;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类 型特 征 。3.掌 握 : 运 用 文 学 类 型 理 论 分 析 当 代 文 学 作 品 ; 从 诗 歌 基 本 特 征 看 其 抒 情表 现 的 艺 术 特 长 ; 比 较 散 文 与 报 告 文 学 的 真 实 性 ; 比 较 小 说 与 剧 本 在 反 映 生 活方 面 的 异 同 。第 十 章 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层 次 和 文 学 形 象 的 理 想 形 态(一 )学 习 的 目 的 与 要 求了 解 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层 次 和 文 学 形 象 的 理 想 形 态 ; 领 会 文 学 言 语 、 文 学 形象 、 文 学 典 型 、 文 学 意 境 及 审 美 意 象 的 内 涵 及 其 特 征(二 )课 程 内 容1.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层 次 : ( 1) 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层 次 问 题 , ( 2) 文 学 作品 的 文 本 层 次2.文 学 典 型 : ( 1) 典 型 论 的 发 展 , ( 2) 文 学 典 型 的 美 学 特 征 , ( 3) 典型 环 境 中 的 典 型 人 物3.意 境 : ( 1) 意 境 概 念 的 形 成 及 界 定 , ( 2) 文 学 意 境 的 特 征 , ( 3) 意境 的 分 类4.文 学 意 象 : ( 1) 观 念 意 象 及 其 高 级 形 态 审 美 意 象 , ( 2) 审 美 意 象 的基 本 特 征 , ( 3) 审 美 意 象 的 分 类( 三 ) 考 核 要 求 与 考 核 知 识 点1.识 记 : 典 型 及 其 特 征 ; 文 学 意 境 及 其 特 征 ; 文 学 意 象 及 其 特 征 。2.理 解 : 文 学 言 语 与 普 通 言 语 的 不 同 ; 典 型 环 境 与 典 型 人 物 的 关 系 ; 文 学形 象 的 合 情 合 理 性 。3.掌 握 : 文 学 作 品 的 三 个 层 面 ; 意 境 创 造 的 情 景 交 融 方 式 ; 文 学 意 蕴 的 三个 层 面 。第 十 一 章 叙 事 性 作 品(一 )学 习 的 目 的 与 要 求了 解 叙 事 的 含 义 与 特 征 ; 领 会 叙 述 内 容 、 叙 述 话 语 与 叙 述 动 作 的 相 关 理 论(二 )课 程 内 容1.叙 事 界 定 : ( 1) 叙 事 理 论 与 叙 事 学 , ( 2) 叙 事 的 含 义 与 特 征 , ( 3)叙 事 与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本 质 , ( 4) 叙 事 的 构 成 :2.叙 述 内 容 : ( 1) 故 事 , ( 2) 结 构 , ( 3) 行 动3.叙 述 话 语 : ( 1) 文 本 时 间 与 故 事 时 间 , ( 2) 视 角4.叙 述 动 作 : ( 1) 叙 述 者 与 作 者 , ( 2) 叙 述 者 与 声 音 , ( 3) 叙 述 者 与接 受 者(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叙事的含义与特征;视角的定义;行动元与角色的内涵2.理解: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情节与事件的关系;聚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3.掌握: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领会抒情作品的构成及抒情话语的表现功能(二)课程内容1.抒 情 界 定 : ( 1) 抒 情 与 抒 情 性 作 品 , ( 2) 抒 情 与 现 实 , ( 3) 抒 情 中的 自 我 与 社 会 , ( 4) 抒 情 与 宣 泄2.抒 情 性 作 品 的 构 成 : ( 1) 抒 情 内 容 与 抒 情 话 语 , ( 2) 抒 情 性 作 品 的结 构 ,3.抒 情 方 式 : ( 1) 抒 情 话 语 的 修 辞 方 式 , ( 2) 抒 情 角 色(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抒情及抒情性作品;抒情话语;情景交融。2.理解:为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 。3.掌握:文学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风格的内涵;领会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二)课程内容1.风 格 的 诸 种 观 念 和 思 路 : ( 1) 独 特 的 言 语 形 式 , ( 2) 创 作 个 性 的 自然 流 露 , ( 3) 主 体 与 对 象 相 契 合 的 特 色 , ( 4) 读 者 辨 认 出 的 格 调2.风 格 的 定 义 和 内 涵 : ( 1) 创 作 个 性 是 内 在 根 据 , ( 2) 主 体 与 对 象 的和 谐 统 一 是 基 本 条 件 , ( 3) 言 语 组 织 和 文 体 特 色 是 外 部 特 征3.文 学 风 格 的 类 型 与 价 值 : ( 1) 风 格 类 型 的 划 分 , ( 2) 文 学 风 格 的 审美 价 值4.文 学 风 格 与 文 化 : ( 1) 文 学 风 格 与 时 代 文 化 , ( 2) 文 学 风 格 与 民 族文 化 , ( 3) 文 学 风 格 与 地 域 文 化 , ( 4) 文 学 风 格 与 流 派 文 化(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日常个性;文学的时代风格;文学的流派风格2.理解:风格的基本内涵;文学风格、创作个性及日常个性三者的关系;风格的审美价值。3.掌握:正确理解“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 ;结合作品深入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内涵;领会文学消费的文化属性(二)课程内容1.文 学 消 费 与 一 般 消 费 : ( 1) 文 学 生 产 、 传 播 与 消 费 , ( 2) 文 学 消 费的 二 重 性 , ( 3) 文 学 消 费 与 文 学 的 意 识 形 态 性 , ( 4) 文 学 消 费 与 文 学 接 受2.文 学 接 受 的 文 化 属 性 : ( 1) 文 学 接 受 作 为 审 美 活 动 , ( 2) 文 学 接 受作 为 认 识 活 动 , ( 3) 文 学 接 受 作 为 文 化 价 值 阐 释 活 动 , ( 4) 文 学 接 受 作 为审 美 交 流 活 动(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文学消费;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欣赏;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交流属性。2.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阐释活动。3.掌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及高潮过程;领会文学接受发生、发展及高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心理内容(二)课程内容1.文 学 接 受 的 发 生 : ( 1) 期 待 视 野 , ( 2) 接 受 动 机 , ( 3) 接 受 心 境 ,( 4) 从 隐 含 的 读 者 到 读 者 阅 读 2.文 学 接 受 的 发 展 : ( 1) 填 空 、 对 话 与 兴 味 , ( 2) 还 原 与 异 变 , ( 3)理 解 与 误 解 , ( 4) 期 待 遇 挫 与 艺 术 魅 力3.文 学 接 受 的 高 潮 : ( 1) 共 鸣 , ( 2) 净 化 , ( 3) 领 悟 , ( 4) 余 味(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期待视野及其形成原因;接受心境的内涵;隐含的读者的内涵;正误与反误的内涵;共鸣的内涵;净化的内涵;领悟的内涵;余味的内涵;意蕴期待的内涵;审美动机的内涵;第二文本的内涵。2.理解: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3.掌握:文学接受中产生异变的原因;正确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净化的作用;共鸣产生的原因;领悟的基本特征;文学接受心境的三种情况;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领会文学批评的几种基本模式及主要操作原则(二)课程内容1.文 学 批 评 的 价 值 取 向 : ( 1) 文 学 批 评 的 界 定 , ( 2)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文学 批 评 及 其 标 准 ,2.文 学 批 评 的 模 式 : ( 1) 传 统 批 评 模 式 , ( 2) 现 代 批 评 模 式3.文 学 批 评 的 实 践 : ( 1) 了 解 对 象 , ( 2) 选 点 切 入 , ( 3) 确 定 要 旨 ,( 4) 布 局 安 排 , ( 5) 力 求 创 新(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文学批评的内涵;作品的艺术性;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文化批评。2.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3.掌握: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不同。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在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列举具体知识点。 “理解”部分所提示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不仅熟知概念,还要理解理论原理,并能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掌握”部分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强调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2)本大纲的实施要求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和考试重点军一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命题时,识记性试题占40%,礼节性试题占 30%,掌握性试题占 30%。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种。(3)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1.必读书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2.参考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北京:三联书店,1984 年版杨铸.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