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保研考研祝同学们顺利上岸!202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公告首都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学科创始于1954年,人民教育家傅任敢先生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曾在此长期任教。建院70年以来,教育学院秉持“立足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理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的鲜明特色。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等级,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继续保持优秀等级。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序列,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2006年获得教育学原理博士点授权,2010年获得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2012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得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授权,2019年“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37人(含外籍教授4人),副教授37人,讲师48人,博士后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人,博士生导师24人;教育学科拥有劳凯声、孟繁华、石鸥、田慧生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学院多位教师分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各项人才计划。近年来,多个教学团队相继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北京市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等荣誉称号。学院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大教育观”,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本-硕-博”各层次、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学科坚持以高水平专业建设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研究概论博弈论等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五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2024年,教育经济与管理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基本原理育人团队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学科持续探索书院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任敢书院”建设迈向新台阶;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学分互认、联合培养,致力于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已相继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近50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显著提升了首师大教育学科的国际声誉。学院建有学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服务国家教育战略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学院拥有省部共建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首都“五育”融合育人创新中心、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北京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学科发展平台。此外,学院与原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共建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关工委、北京市关工委、北京市妇联共建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础教育教科书研究与评价中心等。学院形成多个具有显著优势的学科领域,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学院已经形成了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教科书研究、学校发展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智能教育研究7个优势学科领域,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治理、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近五年,学院获得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14项;在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学院拟定于2024年7月2日7月5日举行“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活动,欢迎全国各地高校对教育研究有兴趣的优秀本科生齐聚北京,与首师大教育学院的导师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详细了解我院的学术特色,进一步确立教育学的研究旨趣和学术志向。一、暑期学校安排1.时间及方式本次暑期学校将分为2个班级开展活动,每个班级包含不同的专业活动模块,学员在报名时根据专业意向任选一个班级,全程参与活动。1班: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国际与比较教育、跨文化教育;2班: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活动时间:2024年7月2日7月5日,为期4天。7月1日报到,详细活动日程安排后续告知。活动地点:首都师范大学校本部、北一区、东一区。2.暑期学校主要形式(1)研究单元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按照专业模块展开);(2)学术前沿交流,听导师讲学术人生故事,与国内外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3)实地考察(北京教育文化资源场馆);(4)导师与学员对话;与2023届暑期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对话等;(5)综合考核。二、申请资格1.拟于2025年毕业的全国高校全日制本科生;2.对教育学科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允许并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名;3.优先报名条件:本科前3年(或前5学期)总成绩排名在该校同年级本专业排名较高者;或在公开出版刊物发表与所学本科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或在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以上(排名前三)。请申请人诚实守信,申请材料如有虚假,我院将取消申请人由此获得的一切利益,并保留追究申请人责任的权利。三、申请流程请查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网站(https:/coe.cnu.edu.cn/)相关通知,按要求准备并提交相关材料,材料清单如下:(1)首都师范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活动申请表1份(见附件,签名需手写);(2)由申请人所在学校教务处加盖公章的本科阶段(前5学期)成绩单原件1份;(3)其他证明材料(已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获奖证明、资格证书及其他特长证明原件扫描件);(4)身份证扫描件1份;(5)申请者本人签字的安全知情同意书1份(见附件);请将上述所有材料的电子版合并成压缩包,命名格式为“2024教育学院暑期学校+报名1/2班+姓名+电话”并于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17:00之前发送至以下邮箱:jyxyyjs cnu.edu.cn。同时,请于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17:00前扫描公告末尾提供的二维码链接,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网上报名。注:网上报名与邮箱提交材料需一并进行,二者缺一,皆不视为报名成功。注:需要手写签名的材料,请扫描或者拍照,所提交的材料支持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四、材料审核及学员录取报名时间截止后,学院将组织专家团队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于6月21日前通过邮件通知到本人。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学生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凡接到我院录取通知的同学,须在2024年6月24日前回复邮件,确认是否参加活动,逾期未确认者,视为放弃。五、费用及资助本次暑期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另外,我院将对正式学员提供以下支持:1.为非本校学员提供住宿(免住宿费);2.为非本校学员申请我校临时微卡,餐费自理;3.为暑期学校所有正式学员提供短期综合意外保险;六、其他暑期学校活动期间,学员须服从教育学院的统一安排,遵守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暑期学校将根据学员的表现选拔“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获得所在本科毕业院校推免资格的“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需按工作程序完成招生流程。教育部推免系统开通10小时内填报本次暑期学校期间面试的专业;达到我校推免接收条件的,我校将根据各专业推免生接收规模,“杰出营员”可直接拟录取为我校2025级硕士研究生,“优秀营员”同等条件下择优录取。如果超出10小时,我校将根据推免生申请情况进行相关专业间调剂或再次复试。七、奖学金为鼓励更多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我校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凡被我校接收的2025年校内外硕士推免生、直博生入学后均可获得新生一等奖学金的奖励。登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官网(https:/coe.cnu.edu.cn/index.htm)了解更多师资信息。此公告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负责解释。V:133-4100-4451(新祥旭岑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