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翻译硕士百科知识名词解释:宗教信仰(二).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考研翻译硕士百科知识名词解释:宗教信仰(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宁玛派:藏传佛教至 11 世纪中叶形成的四大宗派之一。在西藏地区出现较早,初时并无名称。因为该派的教法是前弘期传下来的,经典也以前弘期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以后,因其古旧而称为“宁玛派”。“宁玛”即藏语“古旧”之意。因该派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经典传承分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2 噶当派:藏传佛教至 11 世纪中叶形成的四大宗派之一。“噶当”意为“佛语都是训诫”,主张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公元 1056 年逐渐自成一派。该派重视戒律,强调实修,注重宣扬因果报应、流转轮回和超脱生死。15 世纪格鲁派形成后并入格鲁派。3 噶举派:藏传佛教至 11 世纪中叶形成的四大宗派之一。“噶举”意为“口授相承”,即金刚持佛亲口传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以苦行为特色,支派甚多。其中的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4 萨迦派:藏传佛教至 11 世纪中叶形成的四大宗派之一。始于宋代,兴于元代,因主寺为萨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墙上涂有红、黑、白三种颜色的花条,又称为“花教”。该派由西藏著名的昆氏家族创立,一开始即决定宗教法位由家族传承,因此不禁止娶妻,但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第五祖为罗追坚赞,又称“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掌管佛教事物,为西藏政教合一之始。该派在元代极受尊崇,元末衰落,只保有萨迦地区的势力。5 格鲁派:公元 15 世纪形成,是西藏地区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 大的一派。因该派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创始人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15 世纪初,宗喀巴痛感藏传佛教戒律松弛,僧人生活放荡,决心改革宗教。他以噶当派的教义为主,对各派教义兼收并蓄,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义教法体系,要求僧人严守戒律,终身不娶,并整顿寺院制度,广授门徒,创立法会,佛教为之一振,被称为“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善律”。宗喀巴死后,弟子纷纷建寺传法,今青藏地区黄教六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塔尔寺,都是黄教寺庙。名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即活佛去世前制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后因同时出生的男孩不只一个,清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凡达赖、班禅及大活佛的法位继承人,都以此法最后决定。6 古兰经:又称可兰经,是伊斯兰教教义的经典,共分 30 卷,114 章,六千二百多节,总体上分为“麦加篇章”和“麦地那篇章”两大部分,是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以安拉神的名义陆续发布的训诫、告示和谈话,最初由他的弟子默记或记载在兽皮、椰树叶和石板上,后来才归纳整理成册。其内容相当庞杂,包括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课;对阿拉伯社会的各种主张和伦理规范;宗教公社的各种制度; 与多神教、犹太教、基督教辩论的记述以及传教时引用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等。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六信”,即信仰安拉是唯 一的神(波斯胡语称之为“胡达”,中国穆斯林称之为“真主”);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诸天神;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为了坚定教徒的基本信仰,伊斯兰教规定教徒必须作“五功”,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除此之外,伊斯兰教还有严格的禁食制度,据古兰经规定,教徒要食清洁物,禁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