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安徽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080200)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学位类别:学术学位 培养层次(类型):博士研究生一、学科专业简介机械工程是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研究各类机械在设计、制造、运行和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中的理论和技术的工程学科。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起源于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机电科,1984年获批矿山机械工程硕士点,2002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入选安徽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矿山机电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2014年获批建设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被列入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安徽省属高校唯一列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拥有一支具有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0人;建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矿山智能装备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矿山采选装备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现代矿业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煤矿装备液压元件与系统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博士毕业后可在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技术公司等领域从事各种机电产品、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等工作。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围绕机械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及“双碳”目标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能胜任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要求是: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2.掌握坚实宽广的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现代设计、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3.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并在某一方向上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煤矿高端机电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升,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三、学制及学习年限1.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制为5年。2.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各类研究生在最长学习年限内不能毕业的,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结业或退学。3.愿意创业的在读研究生,本人提出创业申请并经学校批准,办理休学手续离校保留学籍,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四、主要研究方向简介1.矿业智能装备与技术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绿色设计、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磁悬浮等新方法新技术,开展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磁悬浮及磁力传动、综采装备智能控制、井下快速掘进与支护、煤矸识别与光电色选等研究。2.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虚拟设计与制造、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成套装备与系统集成等领域,开展智能制造理论、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机器人设计与应用、高压水射流技术、载运装备集成控制、矿山物联网技术等研究。3.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在智能监控与信息处理技术、振动主动控制理论和新型传感器和信息融合技术等领域,开展机电装备的安全监控和自诊断技术、光纤传感安全智能监测技术、智能结构非线性振动主动控制技术、智能制造精度保证技术等研究。4.矿山流体传动与控制在液压元件研发、机电液系统集成、智能流体和水液压等领域,开展高性能液压元件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性能优化为目标构建可靠性高和性能优越的液压系统,基于新型材料开展新型液压元件研发和耐磨损摩擦副研究。5.矿山机器人技术在矿山掘进机器人、采煤机器人、运输机器人、安控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煤岩识别、井下复杂环境定位与导航、路径规划、自主移动、安全避障、多源感知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安全交互方法、异构融合网络传输技术、深度学习与认知分析等研究。五、培养方式1.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结合的方式,注重其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分两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完成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撰写。此外,还须注重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2.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确定副导师和协助指导教师,提倡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3.积极落实“四个融入”战略,大力开展研究生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博士生入校后即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实习“三进”全覆盖。六、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1.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程(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非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三部分。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非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具体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2.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学术学位博士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该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记录成绩但不计学分。学术学位博士生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第2学期前完成。3.授课安排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授课时间。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由学院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和衔接性灵活安排,并要保证各个学期的课程量相对均衡。4.课程类别、编号要求、名称、学时、学分等分配(见附表: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七、创新能力及科研素质培养学术学位博士生在读期间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发表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涉及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实践要求须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1.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创新能力及科研素质培养在创新能力及科研素质培养环节,开设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规范系列讲座,要求博士生阅读近十年国内外重要文献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篇),培养博士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和科学实践动手能力。考核项目主要为发表学术论文、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课外作品竞赛及其它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等。对以上活动的考核一般以研究生参加具体活动的类型、获奖级别、承担的角色等分别计入学分。各学科可以制定不同的要求,所取得学术成果不得低于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的要求(2021年修订)(校政202177号)的标准。2.必修环节要求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含主讲学术报告1次),1学分;参加10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含主讲学术报告2次),1学分;参加社会实践,1学分;开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或中期考核)、预答辩环节,1学分。八、劳动教育结合机械工程学科特点,在创新创业、专业实践、实验实训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安排不少于18学时,劳动教育过程须做好记录。九、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学术理论及应用水平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全过程,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要求,按照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程序的要求(学位办2015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管理的通知(校党政办201921号)、安徽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修订)(校政2018137号)和关于印发的通知(校政2017110号)等有关规定执行。1.选题要求研究生应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交叉学科、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同时对新产品或关键部件研发、设备技术改造及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等工程领域的项目开展研究,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2.论文中期检查博士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要求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参加中期检查时的学位论文工作量应不低于总工作量的50%,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3.论文评阅与(预)答辩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后,经导师审核认为符合要求,由主管领导和导师组织有关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博士生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后,经导师和所在分委员会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送审和答辩工作。- 6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学院学位课公共课程A01511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21马克思主义学院01311004英语6021外国语学院01311003日语6021外国语学院02011001高等应用数学3621数大学院01700009体育18不计1体育部学科基础课程B00411001机械系统动力学(双语)3621机械工程学院00411002机械可靠性分析与设计3621机械工程学院非学位课专业必修课程C01312001国际会议交流英语3011外国语学院01612001创新能力及学术道德规范系列讲座1811研究生院专业选修课程D00412001学科专题讲座1812机械工程学院00412006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1812机械工程学院00412007现代矿山机械3622机械工程学院00412008现代液压控制技术(双语)3622机械工程学院00512006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双语)3622电信学院00512007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双语)3622电信学院00412009矿山机器人技术(双语)3622机械工程学院补修课E先进制造技术不计2机械工程学院机构分析与综合不计2机械工程学院必修环节F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含主讲学术报告1次)1不计入总学分参加10次以上学术研讨活动(含主讲学术报告2次)1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1开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1课程类别:A 公共课程;B 学科基础课程;C 专业必修课程;D 专业选修课程;E 补修课程;F 必修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