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8年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史论A考研试题参考答案 (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初试 初试 初试)试题 试题 试题 试题 传播史 传播史 传播史 传播史论 论 论 论( ( ( (A 卷 卷 卷 卷) ) )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A A A A 传播理论部分 传播理论部分 传播理论部分 传播理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一种传媒文化心理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2、使用与满足理论 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它站在受众的立场上, 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3、文化接近性 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对文化接近性的表述是:文化和个人一样具有相似性,比如所有文化都有一种语言,都有关于年龄和性别方面的规划和规范,都有政府、宗教、经济、娱乐、游戏、艺术和音乐等系统。具有了文化的接近性,双方在传播过程中就显得容易许多。 二、简述(每题(15分,共30分) 1、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产生过程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 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 ,内容: .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 、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 .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 “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 .“信息自由 ”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 1978年教科文组织 大众传媒宣言 :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 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 : .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 ,必须加以改变;.过度集中垄断必须解消 ;.必须从内外清除某些障碍以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平衡流通 ; d.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 的多元化;.应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自由 ,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f.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g.发达国家应为实现上述目标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h.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利益、愿望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权利;i.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 公正、 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 j.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1981年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 塔罗瓦尔宣言 :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 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 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今 2 2 2 2、 、 、 、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三、论述(35分) 卡茨曼的知沟理论及其在地区开放中的应用前景 1974年,N.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这就是说,现有信息水准或信息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是: (1)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储量大的社会群体; (2)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的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 (3)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是均等的; (4)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储存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目前, “信息沟”乃至“知沟”理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两个,一是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二是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问题。70年代乃80年代的一些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不少学者认为,发达国家提供信息、物资和资金援助对象主要是当地从事大规模经营的农场主和高学历的富裕农民, 而一般穷苦农民即使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也得不到任何援助。这种援助不仅没有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来一个转变,把援助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进入90年代以后, 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拓展到了整个信息社会规划和建设的领域。 1993 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试图通过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 所有的个人“提供均等的传播机会, 以期缩小社会阶层间的信息差距乃至”知沟“的一种设想。当然,这个计划完成以后的效果如何,我们还拭目以待。 许多学者认为,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缩小社会的“信息沟” “乃至“知沟”至少必须在两个方面采取对策: (1)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订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便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2)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换句话说,仅有了硬件的普及还不够,由于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或教育,缩小社会“知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信息沟” 乃至“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省份已经有了卫星电视,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 ,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个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呈扩大之势。不少调查表明,我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比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这些内外的“信息沟” 、 “知沟”以及解决的对策,实乃我国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A A A A 新闻传播史部分 新闻传播史部分 新闻传播史部分 新闻传播史部分( ( ( (共 共 共 共 70 70 70 70 分 分 分 分) ) ) ) 一、名词解释(20分) 1、 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 ,“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 ,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st Mjor)等人集资创办 。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2、 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旬刊,石印。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数月之间,风糜海内,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清廷允御史宋伯鲁之请,改为官办。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69册。由汪康年改办为昌言报。 3、韬奋精神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二十多年,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一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目的,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倡导创造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等 4、普利策 约瑟夫普利策,年月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岁时从家中出走,想从军,因视力差、身体弱而被拒绝。后被美国军队招募,成为一名骑兵。年加入美国籍。 年当了德文 西部邮报记者。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种新闻, 后成为该报的全资经营者。 到年, 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于当年月日出价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 。后与当地邮报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 。年,他以万美元买下纽约世界报 。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年去世。现在人们常纪念他的方式是普利策新闻奖(年设立) ,尤其是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成就。 二 二 二 二、 、 、 、简述 简述 简述 简述( ( ( (3 3 3 30 0 0 0 分 分 分 分) ) ) ) 1、简述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维新派报刊思想:(1)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1: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送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2: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2、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个历史条件:1、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3、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特点: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3、简述三社四边协定及其影响 背景:“联环同盟”的缔结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经过:为了确认既定事实 和各自得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影响: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三 三 三 三、 、 、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 ( (2 2 2 20 0 0 0) ) ) ) 从解放日报的改革看我国当今新闻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要点) 解放日报改革的原因是:党性不强,脱离实际,缺乏政治敏感,搞形式主义,沾染了八股文风。具体的过程是:1.务虚全党开始学习毛泽东整风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改造我们的学习三篇重要的报告,学习中共中央的宣传部的重要文化,以及中共中央发布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目的清算新闻工作中资产阶级的影响。2.务虚改革版面,整顿组织,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影响:这次解放日报改革增强了党性,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使组织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由于宣传了为人们服务的思想,从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解放日报的大面积改革也使这份报纸增强了战斗性,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它也促进了文风的变化,使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和大众。并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1946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从解放日报改革可以看出,1、当前新闻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改革目前新闻实践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过时的成分,要与时俱进;2、新闻改革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3、新闻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并从理论上升华;4、新闻改革的要求是强化新闻传播的效力,创造和谐社会(要求论述有根有据,观点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