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 津 外 国语 大学 2020 年攻读硕士学 位研 究生入学考试样题 ( 仅 供参 考) 考试科目:英语语言文学 (代码:801)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时 间18 0分钟 总分15 0分) 说明:本试题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译英( 40 分),第二部分为英语写作( 40 分),第 三部分为学术论文写作( 70 分),不分专业方向。 I.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40 point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nto English. Write y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n the ANSWER SHEET. “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 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的 庄严宣示,彰显坚定的人民立场,让人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最鲜明的政治底 色。 当一些国家的政党把执政根基放在经济、外交乃至军事力量时,中国共产党却坚信, “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 、人民 “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 。这是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信仰所在,也是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经验所在。从长征路上的红军鞋, 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从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到 “ 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 ,人民的力量一旦 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也正 是亿万人民的托举,让红船从南湖出发,穿越激 流险滩,成为承载民族希望的巨轮。 II. Essay Writing (40 points) Directions: In around 280 words and a title of your own choice, write in English an argumentative essay, with a clearly stated argument and logical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following prop (an essay, a quotation, a report or a comment, either in Chinese or in English). Write your abstract on the ANSWER SHEET. 让人人有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梁建强 “ 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 身发展的机会。 ”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的这句话直抵人心,为每个人指明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 向,让人们坚信只要辛勤劳动就有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让每 一滴辛苦的汗水都不被辜负,就是要让每个埋头苦干的人,在抬头看路时能够发现: 上升的通道正在敞开、进步的空间畅通无阻;就是要让每个务实重行的人都能相信:决定人 生高度的首要因素,是个人付出努力的多寡,而不是出身、金钱抑或门路、人脉等其他东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最朴素的一个期待。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的理念体现在个人的发展层面,就是要让老百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辛勤劳动挣得多 一点,住得好一点,获得更多的晋升空间,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少年不焦虑、中年不油腻、 老年不孤寂。 当前,人们希望中国进入 新时代后,个人也能迈上新台阶,自己的进步能为国家发展提 供更多动力。 让辛勤劳动与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之间能够架起桥梁、打开通路,关键在于找准着力点 与突破口。首先,应进一步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其 次,要全力破除各类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更大范围实现跨 区域医保报销,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随迁与就近上学等;此外,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让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工程更多成为暖心工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 部保障。 劳动创造未来,汗水铸就成功。中国梦,归 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 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让每个 “ 小我 ” 的价值充分实现,方能更好地推动国家这个 “ 大我 ” 的全面发展。 Write your essay on the ANSWER SHEET III. Abstract Writing (70 points) 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article and work out an abstract for it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about 150-200 words for each version, followed with at least 3 keywords. Write your abstract on the ANSWER SHEET. 新时代一流外语学科建设 : 内涵、原则与路径 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公布世界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 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发布以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稳步落实推进, 新时代高等教 育加强内涵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人才的特征日益突显。为对接“一带 一路”倡议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极有必要注重学科内涵凝练深化, 探讨学科建设原则与路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外语学科应该明确定位,把握“一流学 科”建设的契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弘扬、师资建设、国际交流合作 等方面开拓创新,实现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1 新时代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 关于学科、一流学科、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学界已有相关论述。就学科界定而言, Clark(2008)指出学科既包括围绕学科构建的院系、研究所、学会等实体性组织机构,也包 括具有学科认同感的教师、学生、研究者等构成的虚拟性组织。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 (2015)将同一知识领地上共同生活和劳作学者的生活状态描述为“学术部落”。换言之,学 科不仅是知识分类体系,也是一个实体组织结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成为高校学科的常态。 戴炜栋和王雪梅 (2016)提出学科既是涵盖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又是从事教学研究的学 术组织,包括教师 、学生、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贯穿其中的运行机制等。就一流学 科而言,周光礼 (2016)从学科的学术性与实践性标准入手,提出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 : 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 基于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的观点,一流外语学科建设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教师发展、社会服务等,一流学科管理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国际化和信息化则是重要指导 原则。 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也赋予其新特征。李元元 (2017)指出,新时 代我国高等教育肩负为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新使命。新时代中国特 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则主要体现为在发展方向上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在发展目标上以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在发展方式上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建设为路径,在发展空 间上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维度为平台,在发展策略上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吴 岩 (2019)提出我国面临由做大到做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处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 迈向普及化的新阶段,遇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新机遇,学科专业发展的小逻 辑要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一流大学建设在一定意义上 就是学科建设,因此新时 代对学科建设也有具体要求,即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内涵发展,对标国内国际平台,创新机 制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语学科建设有必要发挥国 际化、信息化优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以一流“外语 +”人才培养为核心, 融科研、师资、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见图 1)。 图 1 新时代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 图 1 显示,一流“外语 +”人才培养是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核心。“外语 +”人才培养与 科研、师资、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之间均相互作 用,即一流的科研、师资、文化传承创 新、社会服务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一流人才能够推动科学研究、教师发展、文化传 承创新和社会服务。“外语 +”概念的采用一方面是强调专业领域的拓展性,学科培养的一 流人才、师资不囿于外国语言文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相关领域知识,而科研工作由传统的 外国语言学、文学、翻译研究拓展到比较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并且促进外语学科与哲 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另一方面是强调超学科性,学科建设不局 限于学科本体,强调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才培养需求或研究问题为导向。一流科研 建 设开拓国际视野,鼓励原创研究,构建国内外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术对话,提升国际学术话 语权。一流师资培养在倡导教师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 育人 )的同时,针对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层分类评估,增强其获得感等。一流文化传承创新 与社会服务契合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互联网 +”社会经济形态 :前者注重文化自信,强调 通过跨文化交际等推进文化“走出去” ;后者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促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经济文化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学科管理体制机制的 国际化、信息化及一流学科管理等相关理念已经融入学术创新、分类评估、“互联网 +”共 享等关键词,故未在图 1 中单列。 2新时代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原则 新时代要求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坚持立德树人,凝练学科内涵,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 视 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 +”人才,打造原创性和实践性科研成果,促进中外文明互 鉴,为国 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外语服务和智力支持。为此,外语学科建设须遵循以下原 则。 (1)立德树人与外语学科融合原则。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任务。 外语学科应该坚持“三全育人”,将核心价值观等与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的 文化自信,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解决中国 问题的能力。 (2)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原则。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已经成 为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为学生在全球化世界生活工作做好准备的方式 (de Wit et al 2015)。 外语学科的国际化不仅强调外语专业师生海 (境 )外学习,更是鼓励吸纳国际留学 生,提高学 科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化也要注重与本土化结合,从我国外语教育中的真问题和急问题出发, 探索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与路径,切忌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3)统一达标与多元创新发展互补原则。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具有规 矩与空间、底线与目标等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明确了学科的统一达标与多元发展导向。 外语学科设立的新专业或者学科点均需达到基本要求,但考虑到区域需求与学校传统,可以 发挥 优势特色,多元发展。创新则主要是对接“内涵式发展”战略。目前在新文科背景下, 外语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凝练学科内涵和提高学科水平,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不迷信西方,以教育中的实践问题为导向,培养超学科意识和主 体意识,提升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成为创新 发展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引领者。 (4)跨文化与跨学科发展契合原则。外语学科的学习研究对象和知识传授媒介一般为目 的国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跨文化性。外语学习者既是外语能力的习得者,也 是目的语语言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应能有效处理不同语言知识体系之间的 关系,保持中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跨学科、超学科发展等理念是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 建设的必然选择。超学科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秉持开放的态度,贡献各自的基础知识,形成深 度整合的知识构架,从而产生新的整体效应 (Somerville apport 2000)。不同高校的外 语学科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一方面注重传统,另一方面坚持跨学科发展,通过优势互补 实现学科的协调发展。 3新时代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路径 3 1 坚持科学对标,明确学科发展定位 我国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和学科发展定位与传统, 在 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国内科 学对标,顶层设计学科发展规划。具体而言,外语学科在分析学科发展基础、优势特色、发 展潜力、机遇挑战的前提下,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确定建 设路径、建设内容和保 障举措。学科规划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 第一,学科建设定位应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基点,强调扎根中国大地,为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二,参考相关学科评估结果,结合自身办学传统、 学科发展理念等,确立国际国内标杆学科。譬如,外语类院校各学科可将东京外国语大学、 莫斯科 国立语言大学等 国外同类院校的学科作为标杆。第三,切合学校定位,服务学校整 体发展规划。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 (以下简称上外 )的定位为至 2020 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全 600 名左右 ),至 2030 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广泛国 际影响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全球 500 强 )。第四,注重学科融合性。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力求将战略规划理论与国家、社会、个人的需求相融合 ;另一方面,彰显优势特色, 寻求学科新的增长点。学科规划要落地生根,明确学科建设路线图与进度表,确保学科建设 稳步进展。譬如,上外立足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本体,打造联合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的交叉 学科集群,逐步形成 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新型学科体系。 3 2 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外语 +”人才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 年 9 月教育部高教司召开 会议,提出全面深化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推动开设第二、第三公 共外语课程,并选择一批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 的国际化人才。许国璋 (1990)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文科学生要有理科的素质,理科 学生要有文科的素质。为此,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等应该发挥“桥梁”的连接互 通作用,外语人才培养不能单纯定位于语言技能提升。一流外语学科应以“外语 +”人才为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融入相关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中 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又因语种、文 化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正如姜锋所言,讲中国故事需有国别、语别“供给效力” (引自应琛, 杨弘敏 2019:63)。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 要,这不仅是为了满 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而且是为了体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引领作用与担当精神。 Brown et al (2016)基于对英国和法国高校精英毕业生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成功并非仅因为获得知名 高校的学位,更是因为他们毕业时能说明自己如何获得出色的能力,包括技术和才智方面的 “硬技能”,以及交际、自信和适应性方面的“软技能”。 围绕“外语 +”人才培养,众多高校积极探索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改革,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譬如,北京外国语大学 (以下简称北外 )实行“非通用语 + 通用语 +专业方向”和“非 通用语 (小 )+非通用语 (中 )+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 战略急需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上外提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 语种 +”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其中 “多语种”强调学生至少精通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出众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而“ +”即“融 合贯通”,融会相关国别区域和领域知识。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外实施以下举措 : 以 10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核心,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群,增设“一带一路”发展所 需的非通用语种专业,至 2020 年授课语言增至 40 种 ;构建“多语种课程思政群”,包括多 语种专业课、“世界中国”综合素养 课、双语特色思政课等,以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 开设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 多语种外交外事人才实验班等 ;搭建多学科公共培养平台,推出多语文化带、“多语种 +”拓 展课程等第二课堂,加强双创项目建设 ;落实完全学分制,借助教务系统等实行学业预警机 制等,以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启动“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推进 “研究生 5+1 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研究生学术训练营”、“导师引领计划 ”等项目,使 学生在 POL(Project-oriented Learning,项目导向式学习 )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综而述 之,“外语 +”人才培养包含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线上线下融合、科学评 估测试等环节,其中打造包括慕课在内的金课、实施过程管理和监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 3 推出“外语 +”成果,提高学术原创性 吴岩 (2019)提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包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 变革交叉融合,构建哲 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等。彭青龙 (2018)认为,基于中国从大国 向强国迈进的需要,外语学科的科学研究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己任,助推人 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文秋芳 (2017)指出,科研创新标准在于本土化、原创性和国际可理解度。 笔者认为,外语学术研究有必要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具体而言, 外语界学者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探索中国外语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契合点,并针对中 国外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发扬优良传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丰富外语研究方 法、研究体系,同时拓展外语研究内容,创 新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推出具有原创性与实践性 的“外语 +”成果,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并实现该体系的国际表达。 一流“外语 +”成果的产出需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树立跨学科、超学科意识,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充实了外语学科的研究内容,也有助于推动单一的基础研究逐 步拓展为综合性应用和对策研究。各高校外语学科有必要整体考量如何培育新的研究增长点, 做到相关领域的“唯一”或者“第一”。第二,促进外语学术研究与信息技术融合。人工智 能、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研究带来了新视野、新方法和新工具,外语教育的个性化、 泛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学 习成为研究热点。第三,构建国际学术共 同体,鼓励国际合作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自同一学术共同体但不同国家的研究者 围绕某一专题或问题合作开展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第四,产学研用相结合。科研成果的 产出固然重要,但其推介应用的影响力更大,这也是知识转移与应用的效用。 Smith(2012) 提出,知识转移是“知识由专家和技术工人在知识创造场所 (大学、中心和院系 )与知识应用 场所 (工业、商业、政府与公共服务部门 )之间实现建构和转移的过程”。外语研究对于推动 知识转移、服务多维需求至关重要。基于数据分析、实验研究、行动研 究的语言教育规划、 应用语言学或者二语习得研究更应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主要目标。 目前,高校外语学科在打造创新性“外语 +”成果方面已经采取一定举措。比如,上外 强调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有效开展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推动国别区域研究与国际舆情 研究,并推行建立“上外国际学术共同体”、转变科研组织方式、打造跨学科跨部门科研平 台等举措。北外重视基于大数据的学术创新,致力于建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世 界汉学家数据库、汉外平行及大规模在线语料库、全球知识迁移与中国留学史数据库、“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投资风险防范 数据库等。依托理工科院校的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 语学院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法学院、医学院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合作,着力建 设大语言学学科,并且与中国商飞公司、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华为公司、中国外文 局等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上述各类举措充分体现了“外语 +”科研的国际化、交叉性、 信息化、应用性等特征。 3 4 提供高端社会服务,促进文化传承创新 刘延东 (2017)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 化服务导向,做好前瞻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服务国家社会 需求的 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7 年,教育部批准备案了 390 余家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其中多数备 案中心由外语学科牵头,全方位综合研究相关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其研究成果多以资政专报的形式被呈送至相关部门 (彭青龙 2018)。这表明外语学科具有跨 语言、跨文化优势,在资政启民、多语人才服务等方面大有可为。譬如,上外对接国家战略, 重点建设具有较高战略地位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构建多语种社会服务体系。 2018 年 9 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落户上外,至今已初步建成多语种全球治理与区域 国别研究数 据中心,融“资政、咨商、启民、育人”于一体。上外的高层次外语服务 (如高 级翻译人才承担联合国相关笔译项目 )、普及化多语种服务、公益性多语种服务和基础外语 教育服务有机融合,构成多语种社会服务体系。 2018 年 3 月,首届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外召开,全国 153 所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高校联合成立 “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 联盟” (CUAFLL);依托该联盟,同年理工类院校委员会和师范类院 校委员会 (筹 )已经成立,以“外语”和“高教研究”为特色的联盟会刊外语高教研究亦 已创刊出版,为全国高校外语学 科搭建新型交流、合作与共进平台。 文化“走出去”要求外语学科在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同时,在中华学术精品外 译、孔子学院建设、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上外打造文化传承和传播价值厚重 的 汉外对照中国文化出版物,多语种推介中国国情、社情和民情 ;以海外 10 所孔子学院为 平台,深化相关教学科研合作,推进孔子学院海外高端翻译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通过国际交 换生、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等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借力多语种特色网站群、多语种 志愿者服务等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要实现五通,其中最后一项为民 心相通,而民心相通需要语言先行。由此,外语学科一方面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 方面要发挥多语种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3 5 打造“外语 +”师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王宝玺和于晴 (2018)基于对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的发展共核分析后指出,一所 大学能否取得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 伍。高水平师资队伍不仅能够培养优秀人才,而且能够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的 社会声誉、服务能力等。外语学科的高水平教师 (“外语 +”师资 )一般要求学位高 (国内外世 界一流大学博士 )、专业能力强 (兼具语言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水平高 (教学评教认 可度高,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科研能力强 (在 SSCI、 CSSCI 等期刊发表成果,主持省 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国际化程度高 (海外名校毕业或访学,科研成果国际显示度高 )等。为 打造一流师资,高校外语学科除全球招聘、引育结合之外,可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搭建多元科研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譬如,上外提出吸纳高层次海内外人才的“志 远学者”计划,实施战略语言人才特区计划,同时推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 造“岗前 培训、岗中培训、团队建设”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与职业发展工作。一方面,外语学科要为在职教 师搭建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提供在职培训优化其知识结构,推动研究转型,特别要鼓励引 导有学术兴趣的青年教师由传统的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另一方面,外语学科要充分考虑处于不同职业阶段教师的需求,比如开 设学术训练工作坊以响应教师撰写咨询报告、 SSCI 论文的要求,提高其认同感和获得感。 外语学科也要构建合理 、有效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能动性。戴炜栋 (2019)提出,在“以本 为本”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四个回归”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回归梦想 )、“克服五唯”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的大背景下,应进 一步突出教学的核心地位,彰显国际化理念,通过优化教师评估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 师评估实践具体可结合个人科研、团队指导效果、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服务等要素展开。 国际化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 Davidovitch(2015)认为,国际化 意味着教育国际化政策与具体项目 相结合,譬如交换生项目、海外中学后教育项目、机构协 同合作等。 Lumby Foskett(2016)指出,很多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通常与国际师生、出 国留学学生、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数量相关,旨在提高机构的全球声望与排名。国内外名校均 高度重视国际化项目。香港中文大学为入港留学生提供资助经费,设立 iBond 等国际化项目 促进学生融合 ;为出港留学的学生设立国际合作发展项目以促进合作,发展学术研究交换项 目以加强与海外机构的合作,提供教学与研究项目 (Vyas 2018)。根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8 年年度报告,该校每 10 名学生中有 8 名到海外高等学府修读相关科目,参加交流活动 或国际竞赛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多表现为学生交换、国际合作项目、机构协作 等形式。上外致力于和国外顶尖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 寻求学科战略合作伙伴,搭建更多国际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以引进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领 域高水平外国专家和研究团队为突破口,申报设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 积极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优化留学生生源比例和质量 ;基于留学、游学及如 何“走出去”等的相关论述 (如戴炜栋,王雪梅 2015, 2017),提出双向学位项目、双边交 换项目、国际暑期学校、国际竞赛等举措。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特别是入系留学生 教育问题应引起重视。外语学科不仅要落实入系留学生的学习管理,将其纳入本科或研究生 教育体系实施统管,而且可以通过安排中国学伴 (partner)等,提升留学生对学校与院系的 认同感。此外,外语学科也要注重全英文课程或项目开发,提高教学质量。 3 6 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动态过程评估 戴炜栋和王雪梅 (2016)从学科的组织论角度提出,一流外语学科管理应坚持规范性、服 务性、国际化、信息化原则,注重学科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科制度的完善规范、学科的国际 合作交流以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应该探索建立一流学科建设体制机制。譬如,上外 成立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出台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营造 工作协同开展、责任落实到位的管理生态,建立专家咨询常态机制。学校对文科科研项目实 行科研活动全成本核算,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调整项目研究人员聘用、资源配置、考核 评价等的相关规定,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学校 强化二级院系办学的主体地 位,赋予院系规划制订权、招生建议权、人事考评权、资金使用权等更多自主权。这些体制 机制建设有助于提高外语学科管理绩效。学科管理队伍建设需要打破对行政人员的刻板印象 (stereotype),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他们能够懂学科、重学科、爱学科,尤其 要遴选培养精于教学科研 和擅长学科规划布局、绩效评估的专家型管理人员,确保学科的 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成为世界各国 (地区 )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质量评估作为高 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改革的重点 (别敦荣等 2018)。 学科建设评估也是保障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各高校有必要将学科自评、校内外专家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制 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强自我评估和过程管理,动态监测学科建设,及时发现并整 改存在的问题。学校可根据项目的监测和评估结果、资金使用等情况,灵活调整支持力度。 就第三方评估而言,“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QS 世界大学排名”等颇具全球 影响力,外语学科评估一般可参考“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教育部每四年实施一轮一级 学科评估,软科每年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可供外语学科建设酌情参考。在具体评估 指标方面,不 同国家、不同学科有所区别。英国大学科研卓越框架自 2014 年增加研究成果 引用的计量数据,但只为同行评估提供参考 (蒋林浩等 2014)。理工学科则关注 ESI 高被引 论文。外语学科可在参照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 学科发展目标与重点,合理考量资政报告、国外非通用语种期刊论文、国际会议主旨发言、 国外发行学术期刊创办、文理交叉类合作论文等在评估体系中的权重比例。至于语言服务、 语言信息分析、语言技术推广等指标是否进入学科评估体系,也有待探究。 4结语 吴岩 (2019)提出新时代背景下,要大 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 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实施一流质保、培养一流人才,打 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而无论本科还是 研究生教育,均需以一流的师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为 支撑。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与案例探讨了新时代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原则与路 径,强调外语学科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内涵式发展。未来可在广泛调 研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探究我国高校外语学科的优势特色、建设成效、存在问 题等,切实推 动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Brown P et al Credentials, talent and cultural capit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elites in England and France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6, 37( 2) : 191 211 2 Clark B On Higher Education: Selected Writings, 1956 2006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Davidovitch 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 move: Israeli and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rends J Merit 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eview, 2015, 3( 8) : 243 253 4 de Wit H et al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EB / OL http: / / www europarl efuropa eu / egData /etudes / STUD / 2015 / 540370 / IPOL_STU( 2015) 540370_EN pdf, 2015 5 Lumby J Foskett 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Leadership, 2016, 44( 1) : 95 111 6 Smith L M Knowledge Transfer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M Basing- 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7 Somerville M A apport D J Transdisciplinarity: reCreating Integrated Knowledge M Oxford: EOLSS, 2000 8 Vyas A A polic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Motivation,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2018, 11( 1) : 46 66 9 别敦荣等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基于 11 个国家 ( 地区 ) 高等教 育质 量 保障体系的考察 J中国高教研究, 2018, ( 11) : 35 44 10 戴炜栋 新时代我国外语专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N社会科学报, 2019 01 17 11 戴炜栋,王雪梅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 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J解放军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15, ( 4) : 1 11 12 戴炜栋,王雪梅 “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J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16, ( 5) : 1 13 13 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发展定位、特征与战略 J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 2017, ( 1) : 1 17 14 蒋林浩等 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 : 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 J 高等教育 研究, 2014, ( 11) : 92 101 15 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 N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 23) : 4 6 16 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N中国教育报, 2017 03 12 17 彭青龙 论外语学科方向变化新特点与内涵建设新思路 J外语电化教学, 2018, ( 3) : 3 7 18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 知识探索与学科文 化 M 北 京 : 北京 大学出版社, 2015 19 王宝玺,于晴 亚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以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 科技大学 为例 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 6) : 57 64 20 文秋芳我国应用语言学理论国际化的标准与挑战 基于中国大陆学者国际论文创新性的分析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 ( 2) : 254 266 21 吴岩 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郑州 : 2019 年全国高教处长会, 2019 22 许国璋 提高教育质量之我见 N人民日报 ( 海外版 ) , 1990 10 29 23 应琛,杨弘敏 外语院校何去何从 J新民周刊, 2019, ( 4) : 60 63 24 周光礼聚焦“两个一流” : 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 N光明日报, 2016 02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