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860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860作物育种与栽培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60 作物育种与栽培作物育种学考试大纲一、内容简介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作物育种学以作物育种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目标性状选育为核心,包含了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和种子生产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作物育种方法包括引种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包括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作物品质改良。作物育种学是一门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应用性科学。二、考试大纲绪论重点掌握品种的概念及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掌握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发展和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一、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二、作物育种学的任务三、作物育种学的内容四、作物育种的意义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达尔文的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应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三、约翰逊的纯系学说四、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五、绿色革命六、杂交水稻七、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三节 品种的概念和作用一、品种的概念二、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四节 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和展望一、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二、我国作物育种的展望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掌握作物的三种繁殖方式;了解无融合生殖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特殊用途。第一节 作物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三、无融合生殖第二节 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一、作物品种的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二章 育种目标重点掌握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早熟五、适应机械化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第三章 种质资源重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和种质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掌握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八大作物起源中心及主要作物起源地;了解作物作物起源中心的发展及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的概念二、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重点掌握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基本步骤、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纯系学说和选择育种的程序;掌握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和不同作物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了解引种成功和失败的实例。第一节 引种和驯化一、引种和驯化的概念及其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六、引种实践七、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第二节 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二、性状鉴定与选择三、选择育种的程序第五章 杂交育种重点掌握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杂交后代的四种处理方法及杂交育种程序、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受体亲本)与非轮回亲本(供体亲本)的概念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的回交转育程序;掌握杂交方式及各杂交方式的区别和特点、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了解回交的遗传效应、杂交技术和杂交育种的试验圃。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一、杂交育种的概念二、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一、杂交亲本选配的重要性二、杂交亲本选配的原则第三节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二、杂交方式第四节 杂种后代处理方法一、系谱法二、混合种植法三、衍生系统法四、单籽传法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一、杂交育种的试验圃二、杂交育种程序三、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六节 回交育种一、回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二、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受体亲本与供体亲本三、回交后代的选择四、回交的代数五、回交中需要的植株数六、回交方法七、回交育种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第六章 诱变育种重点掌握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掌握诱变育种的两种方法及各种诱变方法的特点;了解诱变育种的特点及诱变育种的成就。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概念及特点一、诱变育种的概念二、诱变育种的特点三、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第二节 常见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一、物理诱变剂的种类及其诱变特点二、物理诱变处理方法第三节 常见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一、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其诱变特点二、化学诱变处理方法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一、处理材料的选择二、诱变剂量的选择三、诱变处理群体大小四、诱变后代处理方法第七章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重点掌握轮远缘杂交后代处理方法、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方法;掌握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和单倍体鉴定方法;了解远缘杂交的特点、多倍体和单倍体产生途径其育种特点。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概念及其意义一、远缘杂交的概念二、远缘杂交的特点三、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一、远缘杂交的困难二、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方法第三节 远缘杂交后代分离特点及其处理方法一、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特点二、远缘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第四节 多倍体育种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二、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三、鉴定多倍体的方法三、多倍体育种方法第五节 单倍体育种一、产生单倍体的途径二、鉴定单倍体的方法三、单倍体育种的特点四、单倍体育种方法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重点掌握杂种优势概念、配合力概念、杂种优势遗传机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及利用三系制种方法;掌握杂交种的选育程序、作物杂交种的类别及各类杂交种的特点、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制种方法;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杂种优势表现和杂交制种要点。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及其利用成就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回顾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就第二节 杂种优势概念及表现特征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二、杂种优势的度量三、杂种优势的表现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一、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二、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第四节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二、亲本品种或自交系的选育三、亲本品种或自交系的改良方法四、配合力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五、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第五节 作物杂交种的类别一、品种间杂交种二、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三、自交系间杂交种四、雄性不育杂交种五、自交不亲和杂交种六、种间与亚种间杂交种第六节 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二、化学杀雄生产杂交种三、利用自交不亲合性生产杂交种四、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五、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交种六、利用雌性系生产杂交种第七节 杂交制种要点一、合理种植二、安全隔离三、严格去杂四、彻底去雄五、辅助授粉六、分收分藏第八节 雄性不育及其在作物杂种优势中的利用一、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二、利用三系生产杂交种的方法三、核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四、光温敏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第九章 抗病虫育种重点掌握多系品种和近等基因系的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掌握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方法和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了解作物抗病虫的意义、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及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一、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二、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三、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一、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二、基因对基因学说三、作物抗病虫性的鉴定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二、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三、抗病虫品种的利用第十 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重点掌握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作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及用这些生物技术选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各种生物技术包括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了解各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的实例。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一、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二、单倍体细胞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三、幼胚培养及其在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利用四、组织培养在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中的利用五、组织培养在脱毒苗繁殖中的利用六、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人工种子生产中的利用第二节 作物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一、作物转基因育种程序二、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第三节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 分子标记的类型、特点及其原理二、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作物栽培学部分(考试大纲)第一章 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第一节 作物生产概况一、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二、世界和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知识点:了解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演进和发展二、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三、作物栽培学研究法知识点:了解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现状;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作物栽培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二、作物的传播知识点:了解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传播过程;掌握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一、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二、作物分类别简述知识点:掌握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主要粮食、经济作物的类别划分;熟悉各类作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节 作物的适应性、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适应性二、作物的分布三、我国种植业分区知识点:掌握作物适应性、品种生态型的概念;掌握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熟悉主要作物的分布以及我国作物的种植业分区。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三、作物的阶段发育知识点: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节奏性、相关性、局限性和无限性等基本规律;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第二节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生育期二、生育时期及其划分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的概念,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以及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第三节 作物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一、作物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五、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知识点:熟悉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及其克服方法;掌握作物根、茎、叶的主要功能,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叶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生长的因素;掌握禾谷类作物穗的分化和发育特征,双子叶作物花芽的分化和发育特征。第四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知识点:掌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措施;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措施;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穗分化与营养器官的对应关系。了解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第四章 作物的产量形成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一、作物产量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和产量成分的补偿知识点:掌握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等的概念,明确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掌握产量构成因素的概念以及主要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组成;掌握主要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一、源二、库三、流四、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知识点:掌握源、库、流的概念;熟悉描述作物源、库、流强度的主要指标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影响作物源、库、流的因素;掌握作物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三节 作物群体及其结构一、作物群体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三、作物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与调控知识点:掌握作物群体、群体结构的概念;掌握作物群体层次结构的内涵、特征及其变化;掌握作物群体叶层结构与光能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关系;掌握影响作物群体结构的因素与调控措施。第五章 作物产品品质形成第一节 作物产品品质类型一、禾谷类作物产品品质二、经济作物产品品质知识点:掌握评价禾谷类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品品质的主要性状、评价指标。第二节 作物产品品质的形成机制一、作物体内贮藏物质的种间差异二、作物产品品质形成过程三、环境条件对作物产品品质形成的影响知识点:了解作物体内贮藏物质的种间差异;熟悉作物产品品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纤维素等)的形成过程,掌握影响因素以及提高作物品质的栽培技术措施。第六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环境一、作物的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二、“作物-环境-措施”系统知识点:掌握生态因子和生活因子的概念,作物、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生长发育对光的需求二、作物光合生产潜力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知识点:熟悉作物生长发育与光强、光质和光照时间的关系,掌握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的关系;熟悉作物光合生产潜力的测算原理与方法;掌握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作物与温度关系的基本指标二、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三、农艺措施对温度的影响知识点:掌握三基点温度、温度临界期、积温与无霜期的概念;熟悉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掌握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第四节 作物与水的关系一、作物与水分关系的基本指标二、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知识点:掌握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掌握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以及有限水分亏缺下的作物补偿效应;掌握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第五节 作物与大气的关系一、空气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田间 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的 CO2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