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0考研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历史学系本科基础课)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Chinas modern history)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一、基本目的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国现代史。主要讲授 1840 年鸦片战争起始至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此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的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绪论(2 学时)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1、时间概念:1840 年1919 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 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关系。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 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 年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时代特点: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2、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水平3、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第一讲、鸦片战争(6 学时)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1、亚洲藩属国体系2、欧美国类型二、中英矛盾的由来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中古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2、清政府的闭关政策3、鸦片泛滥与中国的禁烟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的作出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一、战争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840 年 6月至 1841年 1月(英国“东方远征军”;舟山之役;白河与广州交涉)。2、第二阶段,1841 年 1月 27日至 7月(清政府的对英宣战;广州之役与“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斗争)。3。第三阶段,1841 年 8月至 1842年 8月(英国对华战争的扩大;江浙战事;中国的战败)。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1、中英双方客观条件的优劣对比2、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节,战后的中国社会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确立1、条约赔款2、领事裁判权3、片面最惠国待遇4、协定关税与“洋关”5、兵舰入华“合法化”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外国侵略的深化(通商口岸;租界;华工贸易;外国企业)。2、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3、新阶级关系的出现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1、“华夷之辨”与“中国中心论”等传统观念的破产2、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与四洲志;魏源与海国图志;姚莹与包士臣)。3。新观念的衍生(近代国家主权观念;近代国际法观念;近代海洋意识;以及排外和洋奴意识)。第四节、香港与澳门问题一、香港被英国割占的历史1、南京条约与香港岛2、中英北京条约与南九龙3、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与“新界”二、澳门历史问题1、19 世纪 80年代以前的澳门状况。2、中葡通商条约的形成与遗留问题(主权归属与划界问题,中国政府收回澳门主权的历史与法理根据)。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0 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1、社会矛盾的加剧(兼及近代两广地区的特点分析)。2、洪秀权的早期经历3、“拜上帝会”(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2、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3、以确保“天京”为核心的北伐与西征三、政权建设与主要政策1、天朝田亩制度。2、各项制度和措施(工商、妇女、城市、外交政策)。四、基督教对运动的影响1、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2、组织领导系统方面的影响3、军纪戒律与文化政策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战争的进程1、战争爆发的原因(修约;广州外交体制与公使进京;亚罗号事件;马赖事件;英法联军)。2、战事进行的两个阶段。二、战争的后果1、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东部、西部)。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与失败一、天京事变1、洪秀权及诸王与杨秀清矛盾的发展2、诛杨事件3、讨韦事件4、石达开出走5、事变的严重后果二、曾国藩与湘军1、曾国藩2、湘军3、厘金三、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1、资政新篇2、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3、天京陷落以及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坚持斗争四、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第三讲、晚清统治集团与洋务运动(8 学时)第一节、北京政变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一、北京政变1、政变的起动及对晚清政局的影响2、慈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1、湘、淮集团的异同比较2、洋务派与顽固派3、清流派第二节、洋务运动一、促成运动兴起的几个因素1、“治内”与“御侮”2、经济基础3、思想文化因素二、运动的基本内容1、“中体西用”的纲领2、创办军用工业3、编练新式海陆军4、兴办民用企业5、引进“西学”6、“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之分析。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封建官僚资本的关系。第三节、边疆危机一、新疆、台湾和西藏危机1、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伊犁条约。2、日美侵犯台湾3、烟台条约与英、俄觊觎西藏。二、中法战争1、战前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与中国出兵援越2、战争经过3、甲申政潮与战争的结局第四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8 学时) 第一节:甲午战争一、战争的进程1、战争的起因(日本的预谋;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冲突;战争的爆发)。2、海上战场(丰岛、黄海、威海卫之役;北洋海军的覆没)。3、陆上战场(平壤、辽东、山海关外之役;湘、淮军的失败)。二、中日议和1、马关条约的缔结及影响。2、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第二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民族危机的加深1、三国干涉还辽2、中俄密约3、“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的瓜分。4、“门户开放”政策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1、政治借款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3、列强对华铁路权的争夺第三节: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形成为一支社会力量。3、思想基础西学的东渐;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发展。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1、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2、“公车上书”3、学会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戊戌及近代社团的分析)。4、报刊杂志(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戊戌及近代报刊的分析)。5、“帝党”与维新派的联合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及失败1、百日维新2、北京大学的诞生及早期历史3、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4、戊戌政变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第五讲、义和团运动(4 学时)导言:义和团运动的研究状况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运动兴起的原因1、主因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洋教”侵略的加深。2、华北经济的急剧恶化3、北部中国传统势力的比较浓厚4、清廷的内部冲突二、义和团的内部情况1、多源合流2、组织形式3、宗教信仰4、成员构成5、“扶清灭洋”三、运动的开展1、义和团起山东2、直隶3、天津4、北京等地区第二节:清政府的“宣战”及宣战后的国内局势一、西摩联军和大沽失陷二、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动向及“宣战”决策的作出。三、攻打使馆四、“东南互保”第三节:八国联军战争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天津保卫战2、北京陷落3、沙俄侵占东北4、清政府与列强联手镇压义和团二、辛丑条约1、议和大纲与列强间的矛盾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三、关于义和团评价的几个问题第六讲、辛亥革命(10 学时)导言: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状况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与清政府的自救活动一、日俄战争及英国侵略西藏1、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2、西藏危机与列强侵华政策的部分改变二、“新政”1、“新政”出现的内外因素2、官制改革3、军事改革4、教育改革5、法制改革6、“新政”的两重性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1、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2、兴中会与广州、惠州起义3、革命派与康、梁保皇派的关系离合(保皇会;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两派关系的演变)。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1、中国新知识群体的壮大(留学生运动;学界风潮;陈天华;邹容;章太炎;“苏报”案)。2、拒俄运动3、拒法运动4、抵制美货运动三、中国同盟会1、民主革命团体的纷纷出现(黄兴、宋教仁等为首的华兴会;蔡元培等为首的光复会;刘敬安、张难先等为首的科学补习所,等等)。2、同盟会的成立3、三民主义政纲4、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5、重要反清起义第三节:立宪运动与保路运动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仿行宪政”(立宪呼吁;五大臣出洋;清廷宣布立宪)。2、“钦定宪法大纲”3、清季朝局二、立宪派的主要活动1、筹组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和政闻社等)。2、谘议局与资政院3、国会请愿运动三、保路运动1、收回利权运动2、“皇族内阁”与铁路“国有”政策3、保路运动的开展与革命时机的成熟(粤汉、川汉路风潮;四川保路运动保路同志会;成都血案;荣县独立)。第四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结局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1 武昌首义2、各地响应之一以革命党为主的政权类型(湖南、陕西、江西、上海、广东等省区)。3、各地响应之二以旧官僚为主的政权类型(江苏、安徽、山东、广西等)。4、各地响应之三由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执政的政权类型(云南、山西、贵州、福建等)。二、南京临时政府1、临时政府的筹组(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关地点的争议;临时总统选举与中华民国的成立)。2、临时政府的性质(内阁;临时参议院;临时约法;内外政策)。3、临时政府的困境(财政危机;外交孤立;革命党内部分裂)。4、袁世凯夺取政权(袁世凯复出;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南下就职之争;临时政府的夭折)。三、辛亥革命结局的分析1、伟大的历史意义2、失利因素的分析第七讲、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8 学时)第一节:袁世凯的军阀统治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1、三种力量并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以黎元洪、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集团)。2、政党林立(共和党;民主党;国民党等)。3、“宋案”与“二次革命”(兼及白朗起义)。4、“中华革命党”与“欧事研究会”二、护国运动1、“洪宪帝制”2、中日“二十一条”3、讨袁战争第二节:段祺瑞的军阀统治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艰苦奋斗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直系;皖系;奉系等)2、西南军阀(滇系、桂系)3、有关近代军阀的几个问题二、张勋复辟1、“府院之争”2、“宣统复辟”3、段祺瑞的执政三、护法运动1、新旧约法之争2、护法运动失败3、中国资产阶级旧式民主革命的终结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1、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二、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白话文运动)。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时代的曙光三、教学方式本学期教学共计 17周,周 4学时,共计 68学时。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又是基础主干课,故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另辅以教学实习、读书辅导、撰写读书笔记及作业、课堂讨论、复习讲评等教学环节。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教材:龚书铎: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修订版第四版。参考书: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中译本。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中译本。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 2000年中译本再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 1995年。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 1985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1988年。戚其章:甲午中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1990年。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 1970 年。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中译本。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 1980年。参考资料: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其续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清末教案、中日战争及其续编、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神州国光社 1952 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2000 年版,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等。钱实甫:清代职官表,中华书局 1980 年。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 1981 年。另将根据课程讲授情况开列其它参考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