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电子工程考研经验分享.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年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电子工程考研经验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武理汽车电子工程这里将我自己当时备考武理汽车电子工程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定帮助,报考武理是因为我一直都是学的理学方面的,在湖北理学好的除了华科我能想到的就是武汉理工大学了,作为湖北知名的大学,在武理毕业后工作也是好找一些的。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除了有保研机制以外,还有突出创新人才政策,剩下的名额留给统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中部地区考生报考,我们车辆工程的一百多个同学随便问一个,大概率都是考武汉理工大学。当时距离 2020 年考研还剩下两个月左右,数学就是要多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李永乐的复习全书 ,张宇的36 讲这两份资料我都买了,觉得 36 讲比复习全书要难一点,这两份资料过了一遍后基础打扎实了,再通过视频课和题目来训练自己的解题能力,以便达到强化的目的。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这两个月一定一定要保持手感,反正我当初在考研复习的时候,数学复习的最充实就是在这段时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选择给数学进行一个冲刺,选择报了新祥旭数学一对一辅导课程。后面这段时间数学的复习就是上课跟着老师听重难点、特殊题型,课后就刷试卷,然后不懂的每周再让老师统一讲解一次。后期除了真题还有合工大的模拟卷可以做,题目很多,一定要吸收消化好。数学要保持手感,英语同样有语感要保持,语感好的首先就是对完形填空有帮助,对大作文小作文的作用也非常大,英语有好多盗版视频网上都可以找到,B 站上面有些最新的视频我都会经常去看,因为怕突然就被下架了,所以看得都挺及时的,比如五夜十篇这些,多少都有点用。英语复习前期,建议先从单词方面来,我用的是默默背单词,身边人也有用百词斩的,也可以记录自己不会的难单词或者很重要的单词,单词需要从开始到考前都要一直准备着,后面复习长难句,长难句这关有点难吃透,也没关系,听听新东方宋逸轩老师的长难句视频,英语的复习也有章可循,作文跟着道长走的,全程复习时间比较紧凑,每一步做每一步该做的事情,复习就会早点完成。政治,作为通识课程,市面上比较有名的老师有,肖秀荣,腿姐,还有蒋中挺,跟着一个老师就行了,其他老师可以做辅助,当然时间紧的话也可以不用去管,影响不是那么大,最后 11 月-考试前就是背诵了,徐涛老师的 小黄书挑老师画的重点背诵就行,多了性价比就不太高了,因为政治是考热点和时代重点。考研专业课从分值上来看,除了数学,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课了,可能专业课不能给你带来很大的优势,但是稍不留神没学好就会被别人拉很多分。但是复习的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可能你们看过一些往些年的学长学姐做的经验介绍,专业课可以十月份从真题入手。但是我想说,现在这一套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有一次与我们学院的老师交谈的时候,那位老师告诉我,从2019 年开始,相关部门就规定各个学校的专业课试题必须由两个老师轮流出,这样每年的专业课就会有一定的变动,不会出现数年来专业课都是一个套路的现象。这样考试就会更加的灵活,要求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对各种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来源都要掌握的比较清楚。而不仅仅是做会几道题就可以应付考试,随便背几个公式就能算出一道题。我的专业课 132 分,是按照我自己的规划一步步踏实学习的,所以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门科目。首先,七月中到十月中分章节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完成课本上所有的例题和部分习题,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尝试着去哔哩哔哩上面找各高校老师的讲课视频。就比如我的材料力学第七章的三向应力部分刚开始不是很懂,于是我在哔哩哔哩上面找到了清华大学殷雅俊老师的视频课程,使得我对课程部分的理解特别清楚。如果你们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参考我的方法。到十月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已经打了十分牢固了,于是我按照计划开始了近十年的真题,时间定在每天晚上的七点到十点。十点之后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更正错题,最开始两套做的有点不适应,但从 11 年的真题开始我就做的比较得心应手了,同时也由于 2011 年到 2018 年的真题都是一个套路,尽管偶尔会有大题计算错误和概念记错而导致的解题方法的错误,但是我每次的模拟基本上都能保持 130 以上。而 2019 年的真题,我做了三个半小时,并且分数还不高,勉强 100 分+。虽然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我前面提到过,从 2019 年开始出题就变得灵活了,套路变得更少了,2019 年的学长们考研的专业课平均分也就 100 分,我重新整顿好心情,认为自己仍然有很多空缺需要补。接下来的三天,我将 2019 年的真题好好消化了一下,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对 2019 年多出的知识点做了专项训练,至此第一遍真题阶段结束。于是我开始第二遍真题训练,因为力学的题是要现场受力分析和一步步代入数据或未知数计算,所以就算对题目有点印象也没有什么影响,整个过程的严密分析和精确计算仍然具有很大的训练意义,在第二遍真题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计算过程更加优化了,能够保证没有计算失误,而且都是两个半小时做完 140分+。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 11 月 20 日左右,我后面放心大胆地减少了专业课训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政治。因为我们的专业课是八个大题加若干个小题,一般八个大题的分数我都能够拿到,但是小题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丢一点分,主要小题考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后期主要是小题狂练,做拔高训练。但是考研初试的时候我还是有一道小题丢了 5 分,很遗憾,不过我也无悔了。很多同学应该都是和我一样,买学长的资料然后结合学长的建议进行学习,我在学习材料的弯曲这一部分的时候,学长讲到一般只考虑正应力,忽略切应力,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后来自己计算的时候留了个心眼,习惯性计算一下切应力大小,发现一般正应力是切应力的十几倍,切应力相对来说太小了所以才忽略不计,后来的计算时我就比较大胆地舍弃了切应力这一项因素。在初试考试试卷上第二题,我按照常规的受力分析总是不太正常,后来我注意到题目上材料在 z 方向上的力的大小正好是其余方向上力的十倍,我立马联想到z 方向上可能需要考虑切应力,于是按照我的想法解出了这道 20 分的大题。讲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学长传授给我们的东西由于时间关系是很有限的,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想原因,举一反三,这样绝对没有坏处。再就是不要轻易放过一些不会题目,我的材料力学课本上有一题特别复杂,我当时直接跳过了,认为这题不可能考的,结果没想到真的考了原题,只是稍加简化了一下,当时我都傻眼了,最后只拿到了一半的分。2020 年的专业课学长预测和 2019 会保持差不多的套路,但是学长预测错了,2020 年的试卷在原来的题型基础上仍然是比较灵活的,我的专业课虽然有小题和原题的遗憾,但是好在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分数,这也归功于我平时对于计算方法的优化和对计算准确率的较高要求,能拿到的分一分也不要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