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考研成功上岸前辈复习经验分享.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年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考研成功上岸前辈复习经验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硕考研成功经验分享本人 2020 年报考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型硕士,一战上岸,总分 379 分,其中专业课材料力学 132 分、数学一 100 分、英语一 70 分、思想政治理论 77分。虽然不是 400 分大佬,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经验之谈,希望可以给看到这篇经验贴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点点帮助。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首先我讲一下定专业的问题,我本科专业是车辆工程,我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所以在考研的时候没有想过要跨专业。针对跨专业这个问题,我认为能不跨专业就最好不要跨专业,因为跨专业的黄金时期是在本科大一期间,除非实在是对自己所在的专业没有兴趣,或者能保证在考研初试中能够处于中上游水平,这样就算复试中专业功底不如该专业的其他考生,也能够比较稳妥地上岸。如果专业跨度比较大,更加要慎重行事。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观点,给大家讲几个例子,可以根据例子自行斟酌判断。第一个是我复试群里的一位同学,本科是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跨考车辆工程,专业跨度不大,初试 395,排名第七,是相当靠前的,他的复试分数也比较高,最后的总成绩排名第四,凭借初试优势和优异的复试成绩实现了跨专业上岸。第二个是我的室友,和我一样是车辆工程的,跨考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电子专业学术型硕士,专业跨度也不大,他的初试成绩 365 分,排名第九,招十个人,可以说初试是没有占到优势的,但是他大三的时候就考虑了转专业并开始对自动控制原理和 stm32 单片机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始攻读了,所以在后来的复试中不输他人的专业知识得到老师的欣赏,最终以总成绩第三成功上岸。第三个是我曾经了解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年航天学院控制工程的一位学长,初试 433 分,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这个专业跨度就相当大了,直接由医学跨考工学了。但是这样的分数加上他对于专业知识的弥补,我想被录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总而言之,跨考需要勇气和实力,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量能在初试和复试中都取得优势才能保证稳妥上岸。在我确定了报考车辆工程专业以后,就开始进行院校选择。车辆工程专业较强的学校有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等。吉林大学是车辆工程的老牌名校,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师资力量强大,软硬件设施齐全,专业认可度业界极高(先夸一波哈哈哈) 。言归正传,19 年我有一位非常熟悉的学长成功上岸,在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吉林大学极其保护第一志愿,不接受校外调剂,完全不考虑本科出身,并且近几年每年都会适当扩招,这种公平公正,适当扩招的招生原则使得我对吉林大学更加充满好感。同济大学位于上海,不仅专业很强而且地理位置好,所以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而且往届的学长只有考上能源动力的先例,没有人考过车辆工程,处于保守起见我没有考虑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每年的车辆工程研究生保研数量比较庞大,统招人数经常是个位数状态,使得每年的分数线较高,竞争也比较激烈,我们学校去湖南大学的也基本上都是保研生,所以我也没有考虑。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除了有保研机制以外,还有突出创新人才政策,剩下的名额留给统招,每年吸引了大量的中部地区考生报考,我们车辆工程的一百多个同学随便问一个,大概率都是考武汉理工大学。最开始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后来在电梯里遇到一位教过我的副教授,我告诉了他我考武汉理工但又对吉林大学很心动的想法,他鼓励我去考吉林大学,最终我选择了吉林大学。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专业实力、地理位置、考研相关政策、统招人数、报考热度、有无学长考上的先例等。综合自身的实力去考虑这些问题,只有在自己的实力与院校考研难度完全匹配之后,才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们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今年的考研报录情况和考研难度分析。我报考的专硕今年的计划统招人数是 39 人,保研名额空余 6 人,响应国家扩招政策扩招 13 人,所以最后的统招名额是 58 人。复试线是 341 分,参与复试的人数为 74 人,报录比为 1.27(1.21.3) ,其中优秀营员有 7 人,只要复试及格就予以录取。没有参加夏令营的普通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为 347 分,只看这个数字的话,难度不能说很难,但确实也不低。吉林大学无论是专硕还是学硕只能考数学一和英语一,很多学校专硕只要求数学二和英语二,并且今年的数学是相当难的,尤其是数学一,后面真题阶段做到今年真题的时候你们会深有体会。学硕因为招生名额少难度会相对与专硕更高,其实报考学硕和专硕的人分数和排名上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实力上没有什么差别,决定难度的主要是招生人数,招生人数就决定了在成绩排名上从哪个地方开始划线,招生人数少,划线自然高,难度也就更大。当然有些学校专硕的难度会大于学硕,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某些专业,毕竟地处南方就业机会多,很多人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去报考专硕。综上所述,吉林大学车辆工程的难度中等偏上,该难度在 985 中已经算比较温和的了,这里确实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地方。如果想稳中求胜,可在学硕和专硕中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报考。我所在的学校今年报考吉大车辆有 7 个人,最终上岸两人,可以说给人希望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二、考研初试经验首先给一个大致的复习时间安排,如下图所示,接下来我分科目介绍一下初试中各科的复习方法和经验。(1)考研数学无论是数学一,还是数学二或三,开始复习的时间越早越好。我个人建议是 3 月份开始,因为考研数学这门科目是最重要的,是最拉分的,而且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扎实的基础铺垫,足够的强化训练才能拿到高分。其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地犯错,遗忘再记起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你经常自我怀疑,磨练心态。最开始要选好考研复习资料,对于占比最大的高等数学我推荐有三种选择方案。第一种是汤家凤系列:也就是汤家凤的高等数学复习讲义加接力题典1800,配合汤家凤的视频课程去学习。接力题典 1800 题量大,难度较高,这种方案适合喜欢做题的人,汤老师的理念就是通过大量的做题训练来提升数学成绩。第二种是武忠祥系列:高等数学辅导讲义加 660 题加 330 题,配合武忠祥老师的视频课程,武忠祥老师讲课的干货很多,可以把知识点和定义在做题中让你充分理解,并熟知用法,就减少了自己看书的时间,提高效率。训练量对比 1800 接力题典就比较少一点,但是充分把握了辅导讲义之后,这样的训练量也足以大大提高数学成绩。第三种是张宇系列,高数十八讲加 1000 题复习题典或者是闭关修炼,如果基础较差认为高数十八讲不好上手的可以试试今年新出的张宇考研数学基础 30讲,配合张宇的视频课程学习,张宇对于概念的把握,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训练量的把握都是非常合适的,而且张宇老师致力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他的课程讲解也比较幽默,如果对于前两种方案琢磨不定的同学第三种方案将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数二没有) ,我只推荐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和视频课程,王式安的概率论辅导讲义和视频课程。李永乐老师被称为线代之王,无论是定义,知识点还是做题步骤和算法的简化,他都会手把手一步步教你,他认为重点的内容一定会反复提起加深学生的印象。王式安是我见过最幽默风趣的老师,也是曾经的考研命题组组长,他讲课直截了当,配合题目一题一题讲解,能在短时间内使概率论有很大的提升。当然,学习完了这两本辅导讲义之后还需要在前面选择的复习题典中找到相应部分的习题加以训练,只学习辅导讲义,训练量是不够的。我个人建议可以尝试一下高数十八讲加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和王式安的概率论辅导讲义)加张宇 1000 题。3 月到 7 月底是基础阶段,这个时候应当学习各辅导讲义的内容,一定要配合老师的基础视频课程,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大量的看课本的时间,高效率地抓住考研重点,分章节地做辅导讲义上的例题,习题和相应题典上的基础部分。每天应该分配给数学大量的时间,基础部分学不好后面的强化部分根本不用谈,中途学累了就记单词,看语法等切换一下。8 月到十月中是数学的强化阶段,配合强化视频,训练复习题典中的强化部分,强化部分的题目是更加磨心态的,秉着掌握一题是一题的心态沉下心来踏实地去做,克服浮躁和自我怀疑。如果到十月中觉得自己的强化部分还没有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熟练程度,也十分正常,毕竟能把强化部分做的得心应手的话说明数学八九不离十 140 了,到十月中立即停手开始着手真题的事情。十月中到考研初试是真题阶段和模拟题阶段,最开始做真题的时候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是很正常的,做个两三套就比较适应了,建议每天早上八点半开始,十一点半结束,达到全真模拟的效果,两天一套真题是最理想的状态,一天模拟,一天更正,更正不是说把错题写十遍之类的机械方法,而是在复习题典上找到类似的题重新做几道加深巩固。真题模拟完之后,可以模拟李永乐或者李林出的模拟题,但始终要以真题为主,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可以看到后期的数学复习时间很少了,因为时间还要分配给其他三课,所以实际上进入真题阶段以后数学就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重要的原因。我的数学 100 分,在今年属于中等层次分数,我的考研数学复习是存在很多弯路的,我四月份开始,一直看高数书看了一个多月,说实话只看书真的没用,等到五月中才开始做 1800 接力题典,到六月中又开始准备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于是考研的复习不得不停止了一段时间。到 7 月 15 号,我的数学进度只是做完了一遍 1800 接力题典的数二部分的基础题,这样的进度是很慢的了,于是我改变了战略,直接开始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强化,与此同时继续做高等数学的基础,到九月初的时候我完成了数学一高等数学基础部分的学习。接着进行强化,到十月底完成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强化工作,但是高等数学的强化工作仍然有很多不足,可是我认为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纠结强化了,于是我按计划开始了真题训练,再之后就是按照计划去行事了。因为我浪费了很多时间去走弯路,所以我的数学复习过程中,不得不丢掉了概率论和线代的基础部分,直接进行强化,并且高等数学的基础特别赶时间,整个基础部分的习题只做了一遍,训练量不够,强化也没有打好。还有一个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就是,我的高等数学没有看过任何视频,都是自己看书学的,所以说效率很低,同时抓不到重点,没有从考研老师那里学到一些优秀的做题方法。所以我再三强调一定要看视频去高效学习。可能有同学跟我一样走了弯路,或者开始的时间比较迟,看了我的经验之后,感到非常的焦虑。我认为现在开始也能补救,可以像我一样舍弃概率论和线代的基础部分,直接开始强化。高等数学不慌不忙地打好基础,强化阶段假如时间不够,能做多少是多少,做不完的要大胆地直接舍弃。记住如果时间只够你把 100 题做两遍或者把 200 题做一遍,毫无疑问的选择前者。另外,不要跟别人比进度,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考研公众号下的留言,自己学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别人学的怎么样都与自己无关。那些吹嘘自己自己七月份就已经做完几遍真题的人,往往都是故意影响你的心态的。(2)考研专业课从分值上来看,除了数学,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课了,可能专业课不能给你带来很大的优势,但是稍不留神没学好就会被别人拉很多分。但是复习的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可能你们看过一些往些年的学长学姐做的经验介绍,专业课可以十月份从真题入手。但是我想说,现在这一套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有一次与我们学院的老师交谈的时候,那位老师告诉我,从 2019 年开始,相关部门就规定各个学校的专业课试题必须由两个老师轮流出,这样每年的专业课就会有一定的变动,不会出现数年来专业课都是一个套路的现象。这样考试就会更加的灵活,要求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对各种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的来源都要掌握的比较清楚。而不仅仅是做会几道题就可以应付考试,随便背几个公式就能算出一道题。我的专业课 132 分,是按照我自己的规划一步步踏实学习的,所以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门科目。首先,七月中到十月中分章节的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完成课本上所有的例题和部分习题,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尝试着去哔哩哔哩上面找各高校老师的讲课视频。就比如我的材料力学第七章的三向应力部分刚开始不是很懂,于是我在哔哩哔哩上面找到了清华大学殷雅俊老师的视频课程,使得我对课程部分的理解特别清楚。如果你们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参考我的方法。到十月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已经打了十分牢固了,于是我按照计划开始了近十年的真题,时间定在每天晚上的七点到十点。十点之后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更正错题,最开始两套做的有点不适应,但从 11 年的真题开始我就做的比较得心应手了,同时也由于 2011 年到 2018 年的真题都是一个套路,尽管偶尔会有大题计算错误和概念记错而导致的解题方法的错误,但是我每次的模拟基本上都能保持 130 以上。而 2019 年的真题,我做了三个半小时,并且分数还不高,勉强 100 分+。虽然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我前面提到过,从 2019 年开始出题就变得灵活了,套路变得更少了,2019 年的学长们考研的专业课平均分也就 100 分,我重新整顿好心情,认为自己仍然有很多空缺需要补。接下来的三天,我将 2019 年的真题好好消化了一下,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对 2019 年多出的知识点做了专项训练,至此第一遍真题阶段结束。于是我开始第二遍真题训练,因为力学的题是要现场受力分析和一步步代入数据或未知数计算,所以就算对题目有点印象也没有什么影响,整个过程的严密分析和精确计算仍然具有很大的训练意义,在第二遍真题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计算过程更加优化了,能够保证没有计算失误,而且都是两个半小时做完 140 分+。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 11 月 20 日左右,我后面放心大胆地减少了专业课训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政治。因为我们的专业课是八个大题加若干个小题,一般八个大题的分数我都能够拿到,但是小题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丢一点分,主要小题考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后期主要是小题狂练,做拔高训练。但是考研初试的时候我还是有一道小题丢了 5 分,很遗憾,不过我也无悔了。很多同学应该都是和我一样,买学长的资料然后结合学长的建议进行学习,我在学习材料的弯曲这一部分的时候,学长讲到一般只考虑正应力,忽略切应力,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后来自己计算的时候留了个心眼,习惯性计算一下切应力大小,发现一般正应力是切应力的十几倍,切应力相对来说太小了所以才忽略不计,后来的计算时我就比较大胆地舍弃了切应力这一项因素。在初试考试试卷上第二题,我按照常规的受力分析总是不太正常,后来我注意到题目上材料在 z 方向上的力的大小正好是其余方向上力的十倍,我立马联想到 z 方向上可能需要考虑切应力,于是按照我的想法解出了这道 20 分的大题。讲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学长传授给我们的东西由于时间关系是很有限的,很多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