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 211 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以吴明红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勇教授、刘浩教授、王勇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绿色化工与清洁能源研究所、射线应用研究所和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绿色能源化工技术、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催化过程、精细化工产品和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能源、生物、医药、工程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学科点在能源电池材料制备及工业化应用、高分子的可控聚合和应用、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环境污染物控制的化工过程四个特色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 60 名,拥有一批广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年科研经费达到5000 万元以上,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如下:一、申请条件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考生必须满足上海大学 2020 年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要求,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 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2. 申请者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以第一作者(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在核心或 SCI 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他研究成果等。3. 所有考生须参加当年度上海大学统一组织的招生博士研究生外国语水平考试,成绩符合要求者可进入院系考核环节;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 425 分(折合百分制 60 分),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5. 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即入学前须将考生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申请。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二、申请材料1. 上海大学 2020 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 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 纸正反面打印);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考生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wssq/);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www.chinadegrees.cn),在线查询学位,并截图打印,如不成功须申请中文学位电子认证报告后打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www.cdgdc.edu.cn/cn/;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3. 本人的硕士成绩单原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考生档案所在部门公章);4. 两位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正高级职称专家亲笔签名的推荐书原件(模版至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文件下载”栏目中下载,用 A4 纸打印);5. 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6.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7. 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 SCI、EI 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原件)及硕士学位论文(往届生需要提供;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8. 突显本人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9. 考生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不少于 5000字);注: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伪并核实,将取消其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且 5 年内不接受其报考。三、申请程序1. 申请人在报名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方式选择“申请-考核”)。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生简章的要求交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寄(送)报名材料和申请材料,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以学校简章为准,过期不再受理。2. 由学科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小组按照一级学科专业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确定面试名单,通知进行面试(面试时间在 2020 年 3 月底或 4 月初,具体时间请关注报考学院网站)。3.申请者参加化工学科举行的化工专业基础与综合知识测试。测试时间:初定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具体时间会在环化学院官网(http:/ece.shu.edu.cn/)另行通知;考核科目为化工专业基础、化工专业综合,为闭卷考试,试题总分各为 100 分。4.参加化工学科举行的综合面试。面试总分为 200 分,其中英语听说能力面试 100 分,专业综合知识面试 100 分。5. 根据当年博士生名额与综合排名,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确定最终通过“申请考核制”考生名单,申请-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总成绩的 60%者不予录取。6. 对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7. 通过综合考核的考生,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核。四、其他说明其他未尽事宜,由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解释。研究方向: 01 能源电池电极材料和催化过程 02 能源器件装备体系的设计与工业化应用03 环境污染物控制的化工过程 04 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应用05 化工过程模拟和计算06 功能高分子的结构设计与可控聚合07 绿色化工与清洁生产技术08 辐射化工技术与应用09 光催化和电催化 10 生物化工技术 11 膜制备与膜分离技术及其环境应用12 纳米材料化学和生物应用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张勇教授、钱光人教授、王勇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陈志文教授、王海芳教授、刘晓艳教授、翁新楚教授、曹卫国教授、贾学顺教授、何池全教授、胡雪峰教授、吕森林研究员、汪福顺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研究员,王锦花研究员、冯加良研究员、程平研究员、张海娇研究员、李珍研究员、刘建勇教授、汪午研究员、尹东光研究员、潘登余研究员、刘强教授、刘浩教授、赵兵研究员、王杨君副研究员、徐刚研究员、许云峰教授、阮秀秀副教授、王艳丽研究员、相明辉副研究员、杨明研究员、黄鑫副教授、李辉研究员、陈双强教授、吴超教授、章焰生教授、陈红霞教授、高海燕副教授、闫建设研究员、徐群杰教授、高鹏教授、张久俊教授、关士友教授、赵玉峰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员、侴术雷教授、李莉研究员、陆永生副教授、石国升研究员、唐量研究员、王亮副研究员、郑柯文副研究员、陈付学研究员、魏滨教授、许斌研究员。 招生人数:见上海大学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汇总表考试科目: 1英语2化工专业基础3化工专业综合参考书目:高等有机化学:结构、反应与机理 (杨定乔,汪朝阳,龙玉华 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 年 11 月 )。仪器分析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 胡坪、王氢 编;高教出版社出版,2019 年 3 月)。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刘元方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放射化学会议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放核废物处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21-66135275;Email: yliupku.edu.cn吴明红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副校长。1999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并获放射化学博士学位。94-96 及 98 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院,作为访问学者,并获杰出海外研究员奖。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973 等在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 20 多项,先后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上海市科技二等奖 4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 项,多项专利得到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00 多篇被 SCI收录、70 多篇被 EI 收录,他引 5000 多次。其中部分论文被 nature 亚太地区网站列为 Featured highlight 或选为封面文章。2008 年被评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 年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 年入获得国家工程院光华奖。2013 年其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带领的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从事污染分析、污染治理以及制备环保多功能新型催化、智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培养硕士研究生 52 名,其中 40 名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在读硕士生 12 名;培养博士生 17 名,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学生 13 名,在读 4 名。联系方式: 021-66137801;E-mail:mhwumail.shu.edu.cn张勇 (男),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在微纳米光功能材料和器件制备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 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hemical Reviews 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 多篇,论文引用超过 11000 次,有 28 篇文章的单篇引用超过 100 次,H 指数 55,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受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或作大会特邀报告 40 余次,研究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获颁多项科研奖励和学术荣誉,并和美国、瑞典、法国等多个国家建立合作研究关系。目前主要从事新型高效发光纳米材料编码技术和基于手机平台检测系统的开发研究工作。指导的博士后和研究生中,部分人已成为浙江师范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副教授、新加坡科技局材料研究与工程所研究员、美国德州大学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和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等。联系方式:021-66136279;Email:yongzhangshu.edu.cn钱光人 (男),教授,1982 年同济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 年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 UTS 大学环境工程系访问教授。美国国际刊物审稿人。担任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建设学科及上海大学国家“211 工程”第一期重点建设学科“环境工程”学术带头人,上海大学国家“211 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学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学术带头人。担任欧盟 05 年欧盟-中国环境生态改善项目中方技术协调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子课题、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 2000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多篇,出版专著 1 部,近 5 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被 SCI、EI 收录 30 多次。联系方式:021-66137640/66137758, grqianstaff.shu.edu.cn王 勇 (男),1976 年 5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1997 年和 2000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分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 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4-2006 年在新加坡和麻省理工学院联盟工作任职 Research Fellow;2007 年回国到上海大学环化学院任职教授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能源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电化学储能应用的研究,担任 8 本学术刊物的编委,在 Nature Chem.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 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 100 多篇 SCI 论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文,这些论文共被他引超过 7000 次,其中 ESI 高引用论文有 16 篇,个人 H 因子目前为 43,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 30 多名,10 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目前在读博士生 5 人。联系方式:021-66137723, yongwangshu.edu.cn焦 正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环境功能材料。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20871081,61174011,21371116),上海市科委标准专项 08DZ0503500,节能减排专项重点项目 09DZ1203700,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13DZ2295200,上海市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 201209-JD-B1-016,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基金 20113108110017,总科研经费约 1600 万元。获得上海市二等奖三次(2005,2006,2011 排名第二),上海市三等奖 1 次(2010,排名第一),广东省一等奖 1 次(2007,排名第五)。获得专利授权 54 项。论文检索至 2016 年,H 因子 21,他引 1009 次。部分通讯作者高影响因子论文包括 Chemical Review 两篇(IF=41.298),Nano Research 两篇(IF=7.392),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两篇(IF=7.633),Biomaterials 一篇(IF=7.604),Chemical Communications(IF=6.378)。联系方式:021-66135160;Email:zjiaoshu.edu.cn曹傲能 (男),教授,理学博士,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1989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 年至 2000 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 年底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讲师,2002 年晋升副教授。2004 年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客座副教授。2006 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8 年 1 月至今任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生物功能设计、纳米材料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新型纳米显像试剂及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研发。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 863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课题等多项基金。已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 高引论文,一篇论文入选 2011 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部分成果被Nat Asia-Mater、Nature China 等推荐为研究亮点。2015 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 3)。所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宝钢奖、上海大学校长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欢迎具有化学、生物、材料或医学背景的同学报考!联系方式:021-66135277-102;Email:ancaoshu.edu.cn陈志文 (男),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曾就读于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硕士和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993 年 6 月至 2001 年 12 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曾在日本、香港、美国、法国、英国留学工作 10 余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150 余篇,英文专著 3 章,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9 项。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回国后指导的本-硕-博学生中,2 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 人获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1 人获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 人获国家奖学金,4 人获光华奖学金,1 人获成才奖学金,3 人获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 人获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干部,7 人获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研究兴趣:(1) 环境与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微结构、性能及其应用;(2) 纳米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污染物降解应用研究招生专业方向:鼓励学科交叉;欢迎环境、化学与化工、材料、物理、纳米专业考生报考;接受推免生、硕-博连读、留学生及博士后。联系方式:021-66137503;zwchenshu.edu.cn王海芳 (女),教授,理学博士,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以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分别于 1991 年和 1994 年获得复旦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 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4 至 2008 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其中 1996-1997 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5-2006 在美国 Clemson 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 年开始从事纳米材料的化学修饰和生物效应研究,目前为国际期刊Nanomedicine(London)编委,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主持并参与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专项课题等多项基金。在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SCI 引用 8000 次,多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论文入选 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015 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获奖人)。所培养的研究生获宝钢奖、上海大学校长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欢迎具有化学、生物、材料或医学背景的同学报考!联系方式:021-66138026;Email:hwangshu.edu.cn刘晓艳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商河县人,1962 年 10 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理学学士;SPE 会员,中华环保联合会会员,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科技项目 8 项、省部级科技项目 10 项和其它级别科技项目 20 余项;科研工作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5 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 60 余篇,著作及主编教材 6 部,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30 余人,工作中多次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目前主要开展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生态环境植物修复、油-气-水体系地球化学、清洁生产审核与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沉积物及其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与防治技术;区域固/液废弃物处理与生态环境修复;油-气-水体系地球化学运聚规律研究;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检测及其防控对策。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联系方式:15026855909,021-66137767(O);lxy999shu.edu.cn翁新楚 (男)教授,博士,上海市政协委员,1962 年生于湖南岳阳。专业,环境科学。主要研究领域:从 1988 年起在英国 Reading 大学就读食品科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并于 1991 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继续在该大学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95 年至今,在上海大学任教授,历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1995 年起,先后在兰州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被聘为沈阳药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导。获得山东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烟台市第一届青年科技奖,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颁发的生命科学奖,王宽城育才奖和上海市育才奖。先后承担国家公关课题,国家自然学基金多项和省、市、横向研究课题数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在天然药物化学,食品化学有广泛的研究,尤其在最近几年,在磁场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消除由于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联系方式:021-56333197(O) 021-66134077电子邮件:wxchstaff.shu.edu.cn weng_xinchusina.com曹卫国 (男),教授,1962 年 7 月生。1984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1987 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0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 年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4 年起一直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绿色有机合成)及药物化学研究。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和省部级项目;作为访问学者或高级研究员,曾多次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癌症研究所和加拿大大学健康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联系方式:021-66134856;wgcaostaff.shu.edu.cn贾学顺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1 年,在日本综合技术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超临界流体中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1996-1997 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从事“金属自由基配合物的合成、分离、结构鉴定和反应性能的研究”;1992-1994 年,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稀土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1982-1989 年,在河南师范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从事“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1989-1998 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工作;1998-2000 年,在南开大学工作;2001-今,在上海大学工作。1997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6 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讲义项;1996 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承担国家自然学基金项目”新型手性二价稀土金属试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的合成反应研究”及 Baylis-Hillman 化学研究多功能化的烯烃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长期在金属有机化学、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化学有广泛的研究。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2408(0),E-mail:xsjiamail.shu.edu.cn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何池全 (男),1968 年 1 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 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并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生态;200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2006 年获得新加坡的 Tan Chin Tuan Exchange Fellow 基金全额资助,赴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J Environment Science、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杂志审稿人。2005-2006 年度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荣获三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科技部 973 前期研究专项 1 项、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 1 项及其他横向合作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多篇,出版专著 1 部。现从事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环境微生物、湿地生态、人工湿地工程、外来种的化感效应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联系方式:021-66137756, cqheshu.edu.cn胡雪峰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地理分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1998 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博士学位。1999 年-2001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做博士后。2001 年 6 月至今,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期间,2005 年-2006 年,在日本自然农法研究开发中心作学术访问。目前主要从事土壤发生与环境演变、土壤污染的磁学效应等方向的研究。已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参加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 1 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联系方式:021-66137762;电子邮件:xfhushu.edu.cn吕森林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 年获博士学位。2003 年 8 月-10 月在英国卡迪夫大学 (Cardiff University)生命科学学院肺与大气颗粒物研究小组从事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 DNA 损伤的研究; 2006 年-2007 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医学院 ELEGI (Edinburgh Lung and the Environment Group Initiative)实验室从事环境毒理学/纳米毒理学博士后研究;与日本琦玉大学、日本琦玉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建立长期科研伙伴合作关系;2004 年至今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主要的学术成果有:建立大气单颗粒物矿物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大气细/超细颗粒物中有害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毒性;发现大气污染物能够促进致敏花粉蛋白的表达;提出燃煤排放颗粒物中不同组分协同生物效应的模型。 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本研究领域国内外核心刊物(包括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发表了近 50 篇有关大气颗粒物研究的论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 600 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完成了中英合作项目、日本环境省国际合作项目、JSP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新祥旭考研辅导咨询 VX: 153 1367 6544委重点基础研究等多项有关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毒理学的科研课题;招生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地球化学;核技术在大气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联系方式:021-66137511;Email: senlinlvstaff.shu.edu.cn汪福顺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学位。2003 年至 2005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 年起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6 年至 2007 年参加中国第二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曾多次访问加拿大、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负责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水库运行与温室气体产生、 生源要素水坝拦截效应、 水生生态系统演变与流域物质循环的水坝效应、水库富营养化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系统开展了在河流大规模拦截背景下,以碳为核心的物质循环的水库效应;系统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水库的温室气体释放特征;探索了湖泊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过程的沉积物历史记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 项。招收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联系方式:电话:021-66137502;Email: fswangshu.edu.cn王锦花 (女),1964 年 3 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5 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所用新型无盐试剂的辐照稳定性、辐解产物和机理。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子项目等。发表论文 25 篇左右、获国家发明专利 6 个、获中核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项。联系方式:021-66137506, E-mail: jinhuawangstaff.shu.edu.cn冯加良 (男),研究员,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1988 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 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6 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0 年至 2002 年期间在香港科技大学应用技术中心任访问学者。目前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方环保局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七十篇,其中 SCI 论文 35 篇。主要研究方向有: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及来源解析、二次污染物来源及形成机理、大气毒害污染物分布特征、大气细颗粒物环境效应等。已培养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 16 名,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 3 名,在读博士生 1名、硕士生 7 名。联系方式:021-66137738, Email: fengjialiangshu.edu.cn程 平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 年毕业于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