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贵州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是指学校面向符合条件的申请者,考核选拔具有优秀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培养潜质的硕士研究生,以“申请-考核”方式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着力提高博士生选拔质量,贵州大学将于 2020 年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试行“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9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1926 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一、组织机构与职责1.学校和博士培养单位分级管理,以博士培养单位(含院、中心、实验室,以下简称“招生单位”)为主体进行考核选拔。2.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申请-考核”制基本原则和总体方案,监督、审核各招生单位选拔流程及结果。3.各招生单位成立以行政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申请-考核”制选拔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向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备案后对社会公布。各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监督落实本单位“申请- 考核”制工作。二、选拔原则本办法突出选拔优秀生源,注重考核申请者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和培养潜质,体现学科、导师在博士生招生中的学术主导作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取,宁缺毋滥。三、实施范围2020 年,贵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试行“申请-考核”制的单位详见贵州大学 2020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申请-考核 ”制结束后,各招生单位剩余招生指标将转为公开招考。四、考核要求“申请-考核”制通过对考生申请材料的审核以及综合考核,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并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通过“申请- 考核”制选拔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招生考试。五、选拔范围及条件1.贵州大学“申请-考核”制仅面向全日制非定向硕士毕业生。2.“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只招收普通计划考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考类别为定向、同等学力考生均不实行“申请-考核 ”制招考。3.基本要求:符合贵州大学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的报考条件,并且要求无工作单位、无固定工资收入。4.英语水平要求:贵州大学仅接收外语为英语的申请者,且英语水平原则上达到下列条件之一。(1)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六级成绩达到 425 分);(2)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以上;(3)托福(TOEFL)成绩达到 85 分(成绩两年内有效);(4)雅思(IELTS )成绩达到 6.0 分(成绩两年内有效)。5.学术要求:理工农相关学科,要求申请者至少以第一作者在SCI 收录刊物上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人文社科相关学科,要求申请者至少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在 CSSCI 收录刊物上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6.培养类别:通过“申请-考核”制选拔录取的考生,按全日制全脱产方式培养,学生档案转入学校。六、选拔程序选拔程序包括网上报名、材料递交、材料审核、综合考核、录取等环节,具体说明如下。1.网上报名符合报名基本条件的申请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网上报名系统”(http:/yz.chsi.com.cn/bsbm),按照网上说明和网上报名步骤报名,在考试方式一栏选择“申请考核”,报考类别选择“非定向就业”。网上报名时,须将一寸免冠数码照片上传到报名信息表上,研招办只接收系统报名。请严格按要求填写网上报名信息表,报名信息不全者报名无效。网上报名时间:以贵州大学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公布的时间为准。报名考试费 180 元,届时按照网上要求方式缴费。2.材料递交申请者根据申请学院规定的时间(以邮戳为准)向申请学院研究生科提交以下申请材料(寄、送均可):网上报名时打印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身份证、研究生证(仅针对应届毕业生)复印件;申请者须提供硕士阶段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在教育部学信网 http:/www.chsi.com.cn 上进行学籍(应届生)或学历(往届生)查询认证;在教育部学位网 http:/www.chinadegrees.cn 上进行学位查询认证);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成绩单(须授课单位或档案保存单位盖章);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应届生须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初稿,或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往届生须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或其它主要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科研规划);两封导师推荐书(见附件 1),一封由申请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指导教师撰写,另一封由申请者拟报考的博士生导师撰写。其中, -项由申请者按顺序添加目录并装订成册,第项由推荐人亲笔书写密封,由推荐人直接提交或快递到申请学院研究生科指定联系人。申请材料必须确保真实、准确,一旦发现作假,将取消申请者的录取资格、入学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申请材料一经提交,均不退还。3.材料审核各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指导小组组织专家审阅材料,研究生科工作人员参与审核。综合申请者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研究实践情况、发表学术论文、科研获奖以及政审材料等,给出材料评审结果意见。各招生单位汇总所有申请者材料审核结果,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各招生单位对外公示入围考生名单,公示期 10 个工作日。4.综合考核招生单位组成有报考导师参加的“综合考核专家组”,“综合考核专家组”由不少于 5 名教授(其中至少 3 名博士生导师)组成。综合考核的内容包括:(1)材料审查(占总成绩的 20%):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指导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进行评分(满分 100 分,其中学历、外语水平、学术能力、研究计划等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2)专业基础课笔试(占总成绩的 15%):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指导小组自主确定专业基础课笔试科目及形式。(3)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考查(占总成绩 5%):考查形式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4)科研潜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考查(占总成绩 60%):考生围绕硕士阶段的工作和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作 15 分钟介绍(采用 PPT)。考核专家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实行无记名打分。综合考核结束后认真填写贵州大学“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考核表(附件 2)。综合考核全程录音录像,并由招生单位留存三年备查。综合考核各组成部分均按照百分制给出,并汇总计入综合考核成绩,于综合考核结束后 3 日内在招生单位网站上公示。各招生单位根据综合考核成绩排名,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拟报考导师的意见等,确定并上报拟录取名单。5.拟录取名单审核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招生单位拟录取名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 10 个工作日。6.录取凡被以“申请-考核”方式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均须通过国家录取检查并将档案转入我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否则取消录取资格。 七、奖励与资助政策博士研究生奖励与资助标准及其评定办法等事宜,按贵州大学 2020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有关规定执行。八、监督和复议1.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申请-考核 ”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和招考结果全面负责,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严肃处理违纪违规事件。2.实行监督制度和巡视制度。贵州大学纪委监察部门对“申请-考核”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监督。学校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巡查小组,对博士选拔过程进行现场监督。3.实行信息公布制度。考试办法程序、考试基本分数线、考试结果等信息应及时公布,答复考生提出的质疑。4.实行复议制度。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受理考生咨询与申诉。九、其他1.各招生单位可在学校“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基础上提出更高标准。2.有关事宜请登录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询。请随时留意网上公布的最新招生信息,如有变动,以贵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3.若教育部出台新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政策,学校将结合实际做出相应调整。4.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十、联系方式贵州大学代码:10657联系部门:贵州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东校区研究生院 202 室邮政编码:550025电话:0851-88292217 各博士招生单位联系电话: 院所代码 博士招生单位 联系电话104 法学院 0851-88292797106 经济学院 0851-88236003107 管理学院 0851-83627250111 生命科学学院 0851-88420717113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0851-83627875115 化学与化工学院 0851-836252061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851-83622731117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0851-88236672118 电工学院 0851-83625404119 土木工程学院 0851-83609237120 机械工程学院 0851-83625122130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851-84737007121 材料与冶金学院 0851-83627683123 农学院 0851-88305272124 林学院 0851-88298013126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0851-88292090127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0851-88292090136 医学院 0851-88274016138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0851-88292031140 数学与统计学院 0851-83627557141 物理学院 0851-881654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