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制冷与低温工程.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制冷与低温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考研官网 http:/www.xxxedu.net/浙江大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制冷与低温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 Engineering) (博士点)浙江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它依托于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前身为浙江大学低温研究室,创办于 1958 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办的制冷设备与低温工程专业之一。本学科 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本学科已经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建立了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在4K G-M 制冷机、多级脉管制冷、混合工质制冷、热泵技术、吸收制冷、热声发动机及热声制冷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地位。自创办以来,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中青年人才,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5 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1 人、获提名奖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浙江省“151”人才梯队 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教师的 74。本学科自创办以来取得科研成果 50 余项,其中获国家科学大会奖 3 项,中科院奖 1 项,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 17 项。出版高水平著作 32 部,获专利成果 60 余项。2002-2007 年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项,面上项目 9 项,省部级项目 15 项,国际合作项目 1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共计 363 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81 篇,SCI、EI 检索论文 117 篇、ISTP 检索会议论文 38 篇;SCI 检索论新祥旭考研官网 http:/www.xxxedu.net/文被它引次数合计达 158 篇次。“深低温回热制冷法研究”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无运动部件的低温制冷方法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自然循环预冷原理性试验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1-2005 年间,本学科已培养出博士 14 名,硕士 72 名,其中 1 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 2000 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位获 2005 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学科培养的博士邱利民教授先后获得了国际制冷学会“卡尔?林德”奖,“2000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金滔副教授于 2006 年荣获国际制冷学会 “彼得?卡皮查”奖。本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先后于 1989 年、1998 年和 2003 年分别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国际制冷与低温会议(ICCR),扩大了国际上的影响。本学科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已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已联合培养多名博士研究生。本学科陈国邦教授在第 20 届国际制冷大会上连续第二次当选为国际制冷学会低温委员会副主席,标志着本学科在国际低温界的重要地位。研究生主干课程:高等传热学、高等工程热力学、最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前沿选论、最新低温制冷技术、制冷低温试验技术、室内空气品质及控制、高等低温学、近代热力学导论、传热过程的熵分析、制冷与低温系统计算机分析、传热传质的工程计算方法、低温传热学、低温工程材料、中央空调蓄冰技术与低温送风等。主要研究方向:新祥旭考研官网 http:/www.xxxedu.net/低温制冷技术,制冷自动化技术,低温生物医学,低温传热,暖通空调技术,制冷与低温系统自动化,制冷与低温应用技术等。具体包括:热声制冷技术、脉管制冷技术、新型冰蓄冷与低温送风技术、低温生物与制药技术、混合工质自行复叠制冷技术、新型吸收制冷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低温环境风冷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新型替代工质、计算机仿真与控制、油田气回收技术等。学科负责人:陈光明教授、邱利民教授联系电话: 0571-87952793邮件地址: limin.Qiuzju.edu.c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