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现代汉语概述修辞.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现代汉语概述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现代汉语概述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语言大学汉硕考研现代汉语概述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第五章 修辞第一节 修辞概述1、定义:修辞是表达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和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积极的语言活动。3.修辞有三种含义。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修辞知识或修辞学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第二节句式的选择一、长句和短句(句子的形体角度)1.长句的选择长句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修辞功能是丰满细腻、严肃庄重,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一般多出现在科技、政论、公文等语体中。2.短句的选择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修辞功能是简洁明快、干脆有力、活泼自然、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文艺作品一般也多用短句二、整句和散句(句子的语势)1.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的句子。整句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语体中。2.散句是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的句子。散句可以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3、主动句和被动句(句子的语态)1.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2.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四、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子的肯否语气)肯定句是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否定句是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肯定句和否定句语义的轻重强弱有差别。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句子的语体)口语句式结构简单、松散,修辞作用是简洁、活泼、自然;书面语句式结构复杂、严谨,后者比前者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讲究语言规范,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文雅。六、设问句和反问句1.设问句: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和思考,这是设问句2.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这是反问。用来反问的问句就是反问句第三节 辞格的选择一、辞格(考点)1.定义辞格也称“修辞格” 、 “修辞方式” 、 “修辞格式” ,是在长期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功能上具有特定修辞效果,结构上具有特有模式的固定方法。2、比喻(一)定义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二)构成要素共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和喻体、喻词(三)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四)比喻的辨识(1)要把运用比喻辞格和运用词的比喻义区分开来;近视、包袱(2)要把比喻辞格和同类事物的比较区分开来;她长得跟妈妈一样高。三、比拟(一)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二)分类拟人和拟物(3)比喻和比拟同:都是比,两事物相比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异:第一,比喻是以彼喻此,重在喻,即形象描绘;比拟是以此拟彼,重在拟,即模拟。第二,本体是否可省去比喻中“本体”有时可以省去, “喻体”不能省略;比拟不许出现拟体,但本体不能省略。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第三,二者的运用比喻的运用在把握本体和喻体不同类而有相同点,比拟的运用关键在于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这种交融是说写者的主观感受赋予的。4、借代(一)定义不直说某人或者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又叫“换名” 。(二)借代的种类以特征、标记代本体 ;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 ;部分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 ;工具、材料代本体 ;产地代本体。(三)借代与借喻相同:都是隐去本身要说的事物,而用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格。相异点:第一,形成基础不同借代借事物的“相关性”形成,借喻借两事物的“相似性”形成。第二,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 ,借喻重在“喻” 。第三,变换不同借喻可转换成相应的明喻,借代不能换成比喻的构造格式。五、拈连(一)定义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又叫“顺拈” 。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在前;乙事物多是抽象的,在后。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二)分类1.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和拈连词都不可缺少。例如:母亲把父亲从干活儿的地方背回家,也背回抚养全家的责任。2.略式拈连 省略甲事物或者拈连词例如:他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生命的法子。(省略了“烟” )(3)拈连和比拟的区别1.形成的方法不同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比拟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或人物互拟。2. 语义侧重点不同比拟的表达重心在甲,而拈连的重心从甲移到了乙。3.形式不同拈连有拈连词,比拟是靠表达者主观感受到的甲和乙的相融点。拈连一般甲乙两事物都出现,可以省略甲,而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本体一定要出现。6、夸张(一)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又叫铺张、夸饰、扬厉、增语。(二)分类按性质分扩大、缩小、超前三种夸张。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7、双关(一)定义利用语音或者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2)分类分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种。八、仿词(一)定义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二)分类1.音仿:换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2.义仿:换用反义或者类义语素仿造新词。九、反语(一)定义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本意。又称“倒反” “反话” 。反语具有表里两层意思,表层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里层是特定语境上下文赋予的。(二)结构特点与分类1.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2. 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十、婉曲(一)定义有意不直接说明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又叫做“婉转” 。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2)结构特点与分类1.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2.曲语:不直接说本意,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十一、对偶(一)定义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相同、相关或者相反)的两个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二)对偶的分类1.内容分类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表现为并列关系的复句。2)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也叫“流水对” 。2.形式分类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2)宽式对偶随着时代的变迁, 要求已渐放宽,今天一般用对偶时不强求平仄协调,字面上也允许有重复了,但结构仍然要求相同或相似 。十二、排比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一)定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者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十三、层递(一)定义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者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注意:没有阶梯式的升降的逻辑关系,就不会有层递的表达效果。(二) 排比与层递层递与排比的区别是:从形式上看,排比的特点是相似结构的排叠,而层递不要求语言结构相似不相似,即不受语言结构的约束;从内容上看,层递必须要求内容上的等次性,排比对内容并不要求等次。十四、顶真(一)定义用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 ,也叫“联珠” 。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也是反映汉语民族性的一种辞格。十五、回环(一)定义 是用前句结尾的词语做为后句开头的词语,后句结尾的词语又是前句开头的词语,通过词语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的一种修辞手法。(二)顶真和回环1.相似性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首尾递接2.结构不同顶真是直线型,回环是圆周型。 (顶真是前一句的结尾作后一句的开头,是前递后接的结构;回环是后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颠倒词序,形成语意上的回环往复。 )3.表达效果不同顶真具有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回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美感。十六、对 比(一)定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 。(二)对比与对偶相同点:都是相关的内容,都是由两项构成。不同点:(1)内容上,对比只表达相对、相反的内容,对偶可表达相对、相反、相同、相近、相联的内容 。 对偶的反对就是对比。(2)表达形式上,对偶形式对称,结构整齐、要求严格,词语、结构、词性、平仄都要相对:对比灵活,整句,也可用散句。十七、映衬(一)定义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又叫“衬托” 。(二)分类正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做陪衬。 (一般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凉的景物来写悲哀)新祥旭咨询电话:17521023199(同微信)反衬: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三)对比和衬托 映衬有主次之分,客体事物是说明主体事物。用来突出主体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十八、反 复(一) 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叫做反复。(二)反复与排比 联系: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可以同时发挥两种辞格的作用:一方面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一方面使气势更加磅礴。区别:结构特点方面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者句子字面的复现;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十九、通感 (一)定义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都出现相互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移觉” 。二十、引用(一)定义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