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简介.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简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简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祥旭考研官网 http:/www.xxxedu.net/中南大学考研辅导班: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简介冶金与环境学院是中南大学中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且久负盛名的重要二级学院。其前身“有色金属冶金系”设立于 1952 年,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五所院校的冶金类系、科合并进入中南矿冶学院后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 1906 年,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成果驰誉神州,在国际上亦有重要影响。学院党委书记成琼文、院长柴立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150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6 人,含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67 人(一级教授 1 人,二级教授 16 人,三级教授 6 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人员 54 人。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6 人(含兼职教授 4 人)、“长江学者”4 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 人、“国家杰青”2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 11 人、“升华系列人才”5 人,专任教师中 9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多数教师是国内外相关一级学会的会员或理事,其中 9 名教师在相关一级学会下属的学术(专业)委员会中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员;12 名教师任国内外知名刊物(如 Hydrometallurgy 等)编委;1 人任美国 TMS 学会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 人任国际热分析与量热学联合会理事和中国国家代表;1 人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1 人任国家“863”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2 人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并任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有全日制学生 2043 人,其中本科生 853 人、硕士研究生 537 人、博士研究生 268 余人。学院设有 3 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环境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其中冶金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专业,环境工程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建有 2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先后获评 1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冶金过程原理)及 1 门省级精品课程(冶金设备学)。自 1985 年以来,获得 16 项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奖。1978 年以来,出版主编教材、专著及教学参考书 113 部,参编教材、专著 27 部。迄今,已培养各类毕业生近万名,为我国冶金行业乃至其他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学院在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国家“985 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撑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院学科及创新平台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巩固了在同类学科中的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了同类学科国际先进水平。在 2012 年教育部第三轮新祥旭考研官网 http:/www.xxxedu.net/学科评估中,学院冶金工程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学院现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2 个省级重点学科(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1 个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学院设有 7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 9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 1 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冶金工程),共建 1 个工程博士授权点(先进制造);设有冶金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目前建有 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 9 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稀有金属冶金与材料制备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有色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色行业清洁冶金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研究领域宽(全面覆盖重、轻、稀、贵等各类金属的提取与加工)、综合实力强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院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从传统的提取冶金扩展到围绕有色金属的资源、能源、环境、新材料等广阔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 200 余项、省部级项目 160 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1000 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25 项,其中国家科学大会奖 4 项,国家科技“三大奖”21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省部级奖 125 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327 项;2000 年以来发表被 SCI 检索论文 593 篇、EI 检索论文 1072 篇,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冶金与环境学院将继续面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学科的国际前沿,加快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为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大、研究水平领先、优秀人才辈出的世界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考研文库@kaoyanwenku.com